干戈宁海峤,烽火复徐方。
有诏徵司马,无书论乐羊。
人间徵布缕,阃外任膏粱。
矫首天西望,烟云正渺茫。

【注释】

①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任夔州通判,时金人侵蜀。乾道六年(1170年)春,陆游奉诏出使金朝议和。在赴金途中经过四川,作《海上用兵次萧申之韵五首》。

②“干戈”句:言海中无战事。宁:平安。峤:山名,在今广西兴安县西南。

③“有诏”二句:言征召司马文亮回朝,因未上奏而罢。司马文亮,字景行,号静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市)人,绍兴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后因事被贬谪,陆游曾为之作《司马文亮墓志铭》。征:征召;司马:官职名;文亮:作者的朋友。乐羊子:战国魏人,以守信著称,曾为中山相。事见《后汉书·循吏传》。

④布缕:指征召令。膏粱:指肥美的饮食。

⑤矫首:抬头仰望。天西:指西边的天空。渺茫:空阔无边。

【赏析】

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任夔州通判,时金人侵蜀。乾道六年(1170年)春,陆游奉命出使金朝议和。在赴金途中经过四川,作《海上用兵次萧申之韵五首》。诗写诗人奉诏使金,途经蜀地,感慨国事和个人遭遇。前两句写海上无战事,后两句写朝廷征召司马文亮回朝而未得,又写自己受诏命使金、被召而不返。最后两句写诗人仰望天空、思绪万千。全诗抒发的是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这首诗是陆游奉诏使金途中所作。诗人面对浩荡东流的大江,想到自己奉诏出使、远涉万里的艰辛历程,不由悲从中来,发出深沉的感叹:“干戈宁海峤,烽火复徐方。”海上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天下太平的景象。但是这和平的局面却是来之不易,它需要多少将士的血汗啊。“有诏徵司马”,征召司马文亮回朝,因为“无书论乐羊”,没有上奏朝廷而罢。司马文亮,字景行,号静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市)人。绍兴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后因事被贬谪,陆游曾为之作《司马文亮墓志铭》并为之题写碑文。陆游与司马文亮同朝为官,他对于文亮的为人和才干非常了解,对他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陆游曾作过一首《司马文亮墓志铭》,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之为人也,慷慨有大节,好古博物,不喜苟合于世。”可见司马文亮是一个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他的死因是因事触忤权奸而被陷害,陆游对此十分痛惜。陆游在这首绝句里,借对司马文亮的追忆和哀悼,寄托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人间徵布缕,阃外任膏粱。”陆游一生清贫自守,他曾经做过几件小事就辞去了官职;他在成都做官时过着清苦的生活。如今他奉诏出使金朝,却要征召一个富家子弟司马文亮去当幕僚,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深思和感慨。陆游在《司马文亮墓志铭》中写道:“予尝闻其为文敏妙绝人,而其为人亦奇伟不凡。”“奇伟不凡”,即指司马文亮的非凡才华。陆游认为,司马文亮虽然才高八斗,但却不被重用,而一个普通老百姓却能获得朝廷的重用,这是不合理的。陆游的这种看法,正反映了当时政治上存在的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重点。“矫首”句承“有诏”句而来,意思是仰头遥望天际,烟雾弥漫,一片茫然。这一景象正好与诗人的心情相吻合。诗人面对茫茫的云烟,不禁发出了深沉的感叹:“烟云正渺茫”。这里的“渺茫”,不是形容烟云模糊不清,而是说前途渺茫,难以预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这首诗是陆游奉诏出使金朝途中所作,是一首抒怀咏史的七律。诗中既写了诗人自己的命运,又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也流露出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慨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