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儒华发入金门,也向彤廷预讨论。
朝退每陪贤俊后,诗成曾感帝王尊。
九重亲为书宸翰,多士人均仰圣恩。
共羡太平千载遇,自嗟无力报乾坤。
【诗句释义】
承召入京朝退偶成
陋儒华发入金门,也向彤廷预讨论。
朝退每陪贤俊后,诗成曾感帝王尊。
九重亲为书宸翰,多士人均仰圣恩。
共羡太平千载遇,自嗟无力报乾坤。
【译文】
我年已老,头发花白,被召入京城,参与朝廷的讨论。
朝退时常常陪伴在贤能之士之后,诗歌完成时曾感受到皇帝的尊重。
皇帝亲自为我书写宸翰,众多学者都敬仰皇帝的恩情。
共同羡慕太平盛世千年难遇,自己却感叹无能为力报答天地。
【注释】
- 陋儒:指地位低下、学问不深的读书人。
- 华发:白发,形容衰老。
- 金门:古代皇宫正北的门,这里比喻进入皇宫。
- 彤廷:红色的宫廷,指朝廷。
- 贤俊:贤德有才的人。
- 宸翰:皇帝的御笔。
- 九重:古代对帝王的尊称,表示皇帝的尊贵和权力。
- 均仰圣恩:所有人都敬仰皇帝的恩情。
- 太平: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状态。
- 千载遇:千年难遇的机会。
- 自嗟:自我感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被召入京后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向往和对皇帝的尊敬。诗人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是仍然怀揣着梦想,希望能够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之中。诗中描绘了诗人入朝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皇帝对自己的赏识和恩赐,体现了诗人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能力的担忧,担心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国家和皇帝的敬畏,也有对自己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