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何日短,一饭忽黄昏。
待月羁人醉,栖鸦竞树喧。
涸阴交竹影,灯火射苔痕。
不觉留深夜,清光到石根。
【注释】
叔坚:指张叔坚,作者的好友。王损仲:作者的朋友王损之。
待月:即赏月。羁人:羁旅之人。
栖鸦:归巢的乌鸦。争树喧:在树枝上相互叫嚷。
涸阴交:指竹影映照在地面上,形成阴暗交错的景象。
灯火射:用灯火照映出的痕迹。苔痕:苔藓的踪迹。
石根:石头的根部。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诗。前两句描写了仲冬月色和诗人的孤寂心情;后六句写月下的夜景,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开头两句“仲冬何日短,一饭忽黄昏”点明题中“待月”,说明是在仲冬时节,诗人与友人一同赏月,而此时天已将晚,时间过得很快,诗人不禁感到时间短暂。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惜时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接下来的四句“待月羁人醉,栖鸦竞树喧。涸阴交竹影,灯火射苔痕”则是描绘了月夜下的场景。诗人以时间为线索,将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景象和氛围。
第一个阶段是“待月羁人醉”。这里的“羁人”指的是旅途中的游子,他们因羁旅而感到孤独、凄凉,因此饮酒解闷。然而,由于酒力的作用,他们在月光下变得酩酊大醉,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无奈。
第二个阶段是“栖鸦竞树喧”。这里的“栖鸦”指的是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它们在夜晚发出各种叫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而“争树喧”则表现出了这些鸟儿在树上相互嬉戏、喧闹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热闹非凡的氛围。这一阶段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下文的宁静氛围做了铺垫。
第三个阶段是“涸阴交竹影,灯火射苔痕”。这里描述了月光照射下的竹影和灯光照亮的苔藓纹理。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心境相联系,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进一步强调了他在异乡他乡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不觉留深夜,清光到石根”则是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和情感。诗人在欣赏完月亮后,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深夜。而在这深夜时分,明亮的月光洒在地面上,最终到达了岩石的根部。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月夜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世界。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