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湘云入,丛花竹几竿。
林清移席动,溪碧卷帘看。
不断三秋色,长疑六月寒。
箨龙应自起,雷雨响琅玕。
注释:
幽径湘云入,丛花竹几竿。
幽深的小径通向湘云,竹子旁边有几竿。
林清移席动,溪碧卷帘看。
树林中清新的气息使坐席移动,溪水清澈可以卷起帘子观看。
不断三秋色,长疑六月寒。
秋天的色彩不断,常常怀疑是夏天的寒冷。
箨龙应自起,雷雨响琅玕。
箨龙(竹笋)应该会在风雷声中自己冒出头来,雷雨时会发出如同玉石般清脆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潇湘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完美融合。
首联“幽径湘云入,丛花竹几竿”,开篇点出潇湘馆的幽深小径,两旁点缀着翠绿的竹子,形成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卷。这里的“幽径”和“竹几竿”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美好环境的向往之情。
颔联“林清移席动,溪碧卷帘看”进一步描绘了潇湘馆的环境之美。“林清移席动”形容山林间空气清新,让人感觉仿佛能听见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溪碧卷帘看”则是说站在溪边,看着清澈透明的水面映衬着天空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这一联通过对潇湘馆自然环境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颈联“不断三秋色,长疑六月寒”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潇湘馆景色的描绘。“三秋色”指的是秋天的颜色,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气息弥漫在潇湘馆之中;“长疑六月寒”则是说在这种环境下,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仿佛身处炎热夏日的感觉。这一联通过对四季更替、气候变换的描写,展现了潇湘馆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的特点。
尾联“箨龙应自起,雷雨响琅玕”以神话传说为结尾,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箨龙应自起”指的是箨龙(竹笋)会在风雨中破土而出,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和成长;“雷雨响琅玕”则形容雷声震天,如同玉珠落盘般清脆悦耳。这一联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神话传说的运用,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未来的无限向往和祝福。
这首诗通过对潇湘馆自然景观的精心描绘和对四季更替、气候变换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对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也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