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好芳草,荷芰半衣裳。
一别春山绿,几经秋叶黄。
海门生片月,江寺送残阳。
曾有天台梦,相携度石梁。
【解析】
此诗以“芳草”起兴,写诗人与吴山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接着又从对方的角度落笔,写他好“芳草”,爱荷芰,把“知君好芳草”的“知”字改为“闻”,“荷芰”二字改为“荷衣”。
颔联由眼前景色联想到对方的离愁别恨。一别春山绿、几经秋叶黄,是说春天时两人离别,山色依旧;秋天时再次分手,树叶已黄。“一”“几”两字,用得极有分寸,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又突出了季节的不同。这两句诗,既写了景,又写了情。
颈联进一步抒写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海门生片月,江寺送残阳,是说在海门观潮时看到初升的月亮;在江寺送别时,太阳已经偏西。这四句诗,既写了景,又写了事,更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情。
尾联写诗人曾与友人共度天台之梦,如今却要相携去石梁渡口,表达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吴山人的赠别之作。全诗写得情真意挚,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知君好芳草”,诗人首先从对方的角度落笔,写他喜爱“芳草”,喜欢荷花荷叶,这是写“知君”。而实际上,诗人自己也是“芳草”和“荷衣”。所以“荷衣半衣裳”一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荷衣”指荷叶,这里用来比喻友人所穿的衣饰,也暗含诗人自己的意思。“知君好芳草”的“知”字,原为“听说”,但为了突出“知”字,改作“知君”,这样写就更有情感色彩了。
颔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感受和思念。“一别春山绿,几经秋叶黄”。“一”与“几”都是副词,表示次数的多少不同,但都含有“一”次或几次的意思。“一”“几”两字,用得十分准确,既表现了时间推移之长短,又突出了季节变换之快慢。“一别春山绿”中的“春山”,指吴中一带的山。春天时,诗人与朋友分别,山色依旧;秋天时,再分别,树叶已黄(“几”指次数之少),足见分别之频繁。这一联写景抒情,将离别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进一步抒写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海门生片月,江寺送残阳”。“生片月”指观潮时看到初升的月亮;“送残阳”,指在江寺送别时太阳已经偏西。这两句写景很美,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情。诗人不仅写自己观潮时所见,还写自己送别时所见。这样写更能显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尾联写诗人曾与友人共度天台之梦,如今却要相携去石梁渡口,表达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两句诗,既写了景,又写了事,更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情。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真挚感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等手法,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