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垂幌外,暝色晚风催。
篆缕初摇曳,帘波与溯洄。
梦回低后枕,人倦避时台。
敛馥行云小,凝香燕寝开。
霏霏初散雾,漠漠不沾苔。
此夜西窗月,情悰何处栽。
【译文】
博山香炉外的帷幔随风轻轻摇曳,夕阳西下,晚风催人入眠。
篆缕在风中初时摇曳不定,帘幕的波纹与溪流一样回旋往复。
夜梦醒来,我躺在枕后低首沉思,而此时人已疲惫,想找个清静之地休息。
行云收拢香气小了,燕寝房内花香浓郁开启。
微细的雾气开始消散,漠漠的夜色里不见苔痕。
今夜西窗月色清幽,不知情思寄托何处。
【注释】
1.戏咏垆烟袅幔风:戏咏,即游戏吟咏;垆烟,指垆边袅袅的炊烟;幔风,指帷幔飘动之风。
2.博山:指香炉。垂幌外:帷幔外。
3.暝色:天色将晚。晚风:傍晚的风。
4.篆缕:指香炉里的香烟缭绕成缕状。
5.溯洄:逆流而上。这里形容烟雾缭绕如水流曲折蜿蜒。
6.梦回低后枕:梦中回到床上,头枕在枕头上。低后枕:即低首。
7.避时台:指躲避暑气的凉台。
8.敛馥:收敛芳香。行云:指飘浮的云彩。
9.凝香:使香气凝聚。燕寝房:指卧室。
10.霏霏:形容细小的水珠飘飞。初散雾:刚刚飘散的雾气。
11.漠漠:形容水气弥漫的样子。不沾苔:没有沾附在地面上的苔藓。
12.此夜:今晚。西窗月:西边的窗户下的月光。 情悰:心情、情绪。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写于诗人闲居期间,通过描绘夜晚的景物以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博山垂幌外”,点明了场景是在一个晚上,博山香炉外的帷幕随风轻轻摇曳。这里的博山香炉是古人用于烧香祈福的器物,通常置于室内或者室外。帷幕随风摇曳,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美妙时刻。
次句“暝色晚风催”,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氛围。“暝色”指的是天色昏暗,“晚风”则是指傍晚的风。这句中的“晚风催人入眠”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中,被晚风吹拂着进入梦乡的情景。
三、四两句“篆缕初摇曳,帘波与溯洄。”则是从侧面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篆缕指的是香炉中的一缕缕香烟,它们随着风儿在帷幔外摇曳;帘幕的波纹则像是在溪水中回旋往复。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六、七句“梦回低后枕,人倦避时台。”则是诗人对自己梦境的描述。他梦见自己回到了床上,头枕着枕头,而这个时候他已经感到疲惫不堪,于是想要找个清静的地方休息一下。这里的“人倦”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疲惫与困顿。
八、九、十句“敛馥行云小,凝香燕寝开。”则是继续描绘诗人的内心感受。他收敛了身上的香气,让云彩飘过;同时,也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宁静而愉悦。燕寝房内的香气浓郁开来,让人感到舒适而温暖。这里的“燕寝”一词,既指卧室,也暗喻了诗人心中的安宁与快乐。
十一、十二句“霏霏初散雾,漠漠不沾苔。”则是描写了窗外的景象。外面的空气中弥漫着细微的雾气,使得地面显得朦胧而模糊,而这种景象并不会影响到大地上的植物生长。这里的描写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叹。
最后的几句“此夜西窗月,情悰何处栽?”则是诗人在结尾处发出感慨。他感叹在这个美好的夜晚里,无法找到合适的地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