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评唱属狂夫,只履西归杖自扶。
此地经营都不用,可怜荷锸忆微躯。

注释:黄梅南面的老者默庵,他的十首诗我都有评论唱和。只有万松的先生,他自视清高,狂放不羁,就像那西归的行者自己扶着拐杖,独自行走在荒凉的道路上。这个地方的经营已经没有用了,可怜那挥动铁锹的人,只能想到自己的身躯。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与黄梅南面默庵十咏中的第十首诗。黄梅是南宋末年抗元义士夏全(字文英)的故乡。夏文英,字全,号梅川,黄梅人。宋亡后,曾一度隐居于黄梅县东十里的万松山。万松山为名胜古迹。山上有万松亭、梅溪等胜境。这里“十咏”即指此。

诗中“黄梅南面的老者”,指的是夏文英;“十咏”,指夏文英所作的《万松十景图》诗。夏文英以隐逸著称,诗中表现了其狂放的个性。诗中“只履西归杖自扶”,“只履西归”出自孔子《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哉!彼哉!’沮、溺耦而耕,皋陶闻之,喜曰:‘我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只履”,意谓赤足。“杖自扶”,意谓拄着拐杖。“长沮、桀溺”是春秋时期两位隐者。“耦耕”,两人共耕一田。“沮”、“溺”见孔子而过,孔子请他们渡河去周国,二人不愿,就驾船到河中央去了。于是孔子叹息说:“我难道要像他们那样吗?”“只履西归”和“杖自扶”都是比喻,表明夏文英的隐退生活。

“此地经营都不用”,“经营”是指治理、筹划。意思是说,治理这个地方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可怜荷锸忆微躯”,“荷锸”,扛着锄头。“忆”,想。“微躯”,卑微的地位或身躯。“荷锸”,扛着锄头,形容劳作的样子。《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人谓之智,因谓之固。”“荷锸”,犹言“荷担”。《孟子·滕文公上》:“掘井九百仞,而不及泉……夫子之道,可谓至矣。”后世用“荷锸”喻隐遁。“荷锸”句意为“回忆那些日子,只能想到自己的身躯”。

这首诗描绘了隐士夏文英的隐逸生活,表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中通过对比,表现出夏文英的清高脱俗、超然物外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隐士生活的深深向往和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