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雨歇鸟争啼,绿过河桥西复西。
正是倚阑凝望处,碧天无际纸鸢低。

注释:

  1. 上巳阁望 - 指的是在清明节(或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在上巳节期间登上楼阁远望。
  2. 杏花雨歇鸟争啼 - 形容杏花瓣落下后,鸟儿们争先恐后地鸣叫。
  3. 绿过河桥西复西 - 形容河岸两侧的绿色植物覆盖了整个视野,仿佛河流被绿色植被所包围。
  4. 正是倚阑凝望处 - 表示诗人正好站在栏杆旁,全神贯注地欣赏着眼前的景色。
  5. 碧天无际纸鸢低 - 描述天空辽阔,纸鸢在空中飘动,显得非常渺小。

译文:
春日清明时节登高望远,细雨初停鸟儿争相欢唱。翠绿的树木和河水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而诗人正好站在栏杆旁,凝望着远方。天空广阔无垠,纸鸢在蓝天中低飞,与大自然相得益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致和诗人的情感体验。诗中以“上巳阁望”作为开篇,设定了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清明时节,人们通常会在这个日子里外出踏青、赏花。接着,诗人通过对“杏花雨”、“鸟争啼”等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生机勃勃的氛围。

“绿过河桥西复西”这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岸边的绿色植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它们也在为春天的到来欢呼雀跃。这里的“河桥”不仅指物理意义上的桥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情感上的寄托,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正是倚阑凝望处”和“碧天无际纸鸢低”,共同构建了一幅宁静而宽广的画面。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着这一切,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敬畏。这种高度的视角,使得诗人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短暂。

最后一句“正是倚阑凝望处,碧天无际纸鸢低”中的“正是”一词,巧妙地将读者带入到了诗人所在的地点,与诗人一同感受这份宁静和美好。而“碧天无际纸鸢低”则进一步强调了天空的广阔和纸鸢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描述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清明节这一特定节日的自然之美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悟。它既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