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儿红颜多,远随夫婿成三河。
只令海上年年别,啼杀山南山鹧鸪。

禾城书所见 其三

洛阳女儿,红颜如花,远随夫婿成三河。
只令海上,年年别时,啼杀山南山鹧鸪。

此诗出自明朝彭孙贻之手,题为《禾城书所见·其三》。诗意盎然,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和牧童形象的画面,体现了诗人“真性情”的一面。

首句“洛阳女儿,红颜如花,远随夫婿成三河”,以洛阳女孩为引,展现了她美丽动人的容颜与远嫁夫君的情境。洛阳是古都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故事,而“红颜如花”则形容女子之美如同盛开的花朵,既生动又形象。接着,“远随夫婿成三河”,表达了女子因爱情远嫁他乡,跟随丈夫去了遥远的三河之地。这里的“三河”可能指的是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也可能是对“三河之国”(古称)的泛指,反映了古代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

第二句“只令海上,年年别时,啼杀山南山鹧鸪”,则转向海天一色的景象,以及离别时山鹧鸪的鸣叫声。“只令海上”意味着海边的生活,“年年别时”则暗示了频繁的离别。“啼杀山南山鹧鸪”,则通过鹧鸪的鸣叫声,传达了别离时的哀伤情绪,同时也增添了一种凄美的氛围。这里的“鹧鸪”是一种鸟类,以其独特的鸣叫声闻名,常被用来象征离愁别绪。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女孩、三河之国的描写,以及海上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诗人不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还通过“只令海上”、“啼杀山南山鹧鸪”等意象,表达了对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也使得这首诗更加感人肺腑。

从文学角度来看,《禾城书所见·其三》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诗意。诗句中的“红颜如花”、“啼杀山南山鹧鸪”等词语,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深意,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同时,诗歌在结构和章法上也十分严谨,通过前后呼应、对比映衬等方式,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禾城书所见·其三》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诗歌。它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与珍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