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水及担柴,无处非般若。
如是我闻时,世尊殊不也。

【注释】

运水:运送水。担柴:挑柴。

般若:佛教语,意为智慧。

如是我闻:我听了之后,觉得是这样。

世尊:对佛或高僧的敬称。殊不也:怎么不是呢。

【赏析】

《听吼堂长老夜讲般若》是唐代诗人皎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简洁流畅的语言,描绘了听讲般若经时的场景,表达了对般若经的理解和感悟。全诗共四句,每句都紧扣“般若”二字,通过对运水、担柴等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般若经的智慧和魅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世尊的态度,进一步强调了般若经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句“运水及担柴,无处非般若”,描述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是般若经的智慧体现。无论是运水还是担柴,都需要智慧和耐心,而这些正是般若经所强调的。因此,这一句既点明了主题,又为下文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颔联“如是我闻时,世尊殊不也”,则是对世尊态度的质疑和反思。世尊虽然是一位伟大的佛陀,但在这首诗中,他却被赋予了普通人的形象,这与我们常说的“大隐隐于市”、“真人不露相”等观念产生了共鸣。这种反差使得诗歌更具有一种哲理性和深刻性。

尾联“如是我闻时,世尊殊不也”,再次强调了般若经的智慧和价值。这里的“如是我闻”,既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我表达。他通过听讲般若经,领悟到了其中的智慧和道理,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般若经的智慧和哲理,又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