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音孤识者稀,琴台千载是耶非。
寥寥海月苍龙啸,戛戛松风野鹤飞。
古调不传人已往,高山相对客忘归。
经过每欲寻幽址,梧竹成阴冷翠微。

注释:

伯牙琴台:指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能听懂琴音,两人结为知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以为世无知己,摔琴绝弦,终生不再鼓琴。

流水音孤识者稀:伯牙的琴声如同江河流水一般,只有少数懂得欣赏的人才能理解。

琴台千载是耶非:伯牙的琴台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究竟是真是假,没有人能够确定。

寥寥海月苍龙啸:夜深人静时,海面上只有一轮孤月,海浪在月光下翻滚,仿佛有苍龙在咆哮。

戛戛松风野鹤飞:山风吹过松林,发出阵阵声响,野鹤展翅飞翔。

古调不传人已往:古老的琴曲已经失传,人们无法再听到它的声音了。

高山相对客忘归:站在高山之巅,面对远方的风景,客人会忘却回家的念头。这里的“高山”比喻的是伯牙的琴台。

经过每欲寻幽址:每次经过这里,都想要寻找那幽静之地。

梧竹成阴冷翠微:梧桐和竹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阴凉之地,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这里的“冷翠微”形容的是这个地方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武原古迹的诗作。诗人以伯牙琴台为题,通过对伯牙琴台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音乐文化的怀念之情。

首句“流水音孤识者稀”,诗人以伯牙的琴声比喻为江河流水,只有少数人能够领略其中之美。这一句既表达了伯牙的琴声如流水般悠扬,也暗示了只有真正的知音才能理解他的琴声。

次句“琴台千载是耶非”,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伯牙的琴台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诗人通过对伯牙琴台的历史背景的描述,暗示了伯牙琴台的存在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后人对历史的回忆与想象。

诗人又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寥寥海月苍龙啸,戛戛松风野鹤飞。”诗人用“海月”“苍龙”“松风”“野鹤”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神秘的氛围。这些自然景物与伯牙琴台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接下来的两句“古调不传人已往,高山相对客忘归”,诗人感叹古调已不再流传,只有那些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够感受到它的美。同时,诗人通过对高山和客人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经过每欲寻幽址,梧竹成阴冷翠微”,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伯牙琴台的向往之情。他希望每次经过这里都能找到那幽静的地方,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同时,他也赞美了那里的环境,认为那里有梧桐和竹子交织而成的阴凉之地,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伯牙琴台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音乐文化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