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重上更依依,风急云繁木叶稀。
匡阜迥连江雾紫,湘山渐入楚天微。
独怜岁晚长为客,何处登临可当归。
戎马孤舟淹日月,故园梅蕊发寒扉。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分析每一联诗的内容,根据内容判断其表达的情感,最后结合注解进行赏析。
重上浔阳酒楼
高楼重上更依依,风急云繁木叶稀。
匡阜迥连江雾紫,湘山渐入楚天微。
独怜岁晚长为客,何处登临可当归。
戎马孤舟淹日月,故园梅蕊发寒扉。
【译文】
再次登上浔阳酒楼,不禁更加留恋,秋风秋雨使树叶飘零稀疏。
远处的匡庐与长江相接,烟雾笼罩着一片紫色。
渐渐地进入湖南的群山之中,天空渐渐昏暗。
我孤独地漂泊异乡已很久很久了,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在这动荡的年代里,只能寄身于一叶孤舟,渡过漫长的岁月。
家乡门前盛开的梅花已经凋谢,门扉紧闭,寒气逼人。
【赏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流寓江南时所作。诗人在诗中回忆了自己早年在长安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争造成的痛苦生活的慨叹。全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笔触细腻,用字考究,堪称杜甫后期诗作中的佳作。
首联“高楼重上更依依,风急云繁木叶稀”,写诗人又一次来到浔阳江边的酒楼,登高而望,看到眼前景色,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感慨。诗人从高处看过去,只见一片片黄叶在秋风中飘零落下,这景象显得特别萧瑟,使人感到凄凉。诗人此时的心情自然也随着眼前的景色变得十分凄清,所以才会发出“更依依”的叹息。这两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气氛。
颔联“匡阜迥连江雾紫,湘山渐入楚天微”。这是写诗人站在江边,远眺匡阜、湘山一带的景色。诗人由登高所见之景联想到历史上的名山大川,从而进一步抒写了自己的感情:匡庐与长江相连,云雾弥漫,一片紫气缭绕;湘山渐渐隐入楚国的天空之中。这里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匡庐与湘山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壮阔胸怀以及豪迈乐观的精神。
颈联“独怜岁晚长为客,何处登临可当归?”这两句写诗人自己。他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年老体弱,不能像往年那样尽情游览名胜古迹,只好独自忍受孤独寂寞。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暗含哲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
尾联“戎马孤舟淹日月,故园梅蕊发寒扉。”这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诗人在战乱时期,只能乘坐孤舟度过漫长的日子,四处流浪。他的家也在战乱中被毁,只剩下几棵残败的梅树。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痛恨,又流露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尾联的关键句。它既揭示了诗人身处乱世的艰难处境,又透露出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这首诗以抒情为主,兼有写景。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韵味。诗人通过描绘浔阳江边的景色和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争的不满和痛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后期思想情绪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