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鹤子代姬姜,种秫无劳典鹔鹴。
空谷兰犹香草莽,卑巢鸟亦恋榆枋。
长歌乞食从元亮,半醉观书骂敬瑭。
惟有此君成莫逆,万竿窗北种筼筜。
【注释】
1.梅妻:梅花之妻。
2.鹤子:鹤之子。
3.种秫无劳典鹔鹴(liǎn huáng liǎn):不用去典当马匹。典鹔鹴,指典当马。
4.空谷兰犹香草莽:在空谷中,兰花仍然散发着清香。
5.卑巢鸟亦恋榆枋(fāng):低枝上的鸟也会依恋着榆树的枝干。
6.长歌乞食从元亮(xiǎng gē qiū shí cóng yuán dàng):杜甫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云:“长歌正多暇,起舞入高堂。”又其八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晚年生活困顿,常以卖文为生。此处用其意,说自己虽然穷愁潦倒,却仍要吟诗作文自娱。
7.半醉观书骂敬瑭:半醉之中,看着书骂敬瑭。敬瑭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字,唐明宗赐给他一个“安”字,他后来成为后晋的皇帝。这里说“骂”,是指讽刺、嘲笑。
8.惟有此君成莫逆(mò nì):只有这位朋友能成为知心朋友。莫逆,即“莫逆之交”。
9.万竿窗北种筼筜(wén dāng):在万竿竹子的北面种上一排筼筜树。筼筜,一种水生的高大乔木,叶子大如扇,花黄褐色,果实可食。
【赏析】
此诗共十首,都是作者自号伯旃索和之作。前七首为第一组,后三首为第二组。此为第七首。
首句写梅妻鹤子,代指自己妻子与子女,不必像姬姜一样操持家务。“梅妻鹤子”语出苏轼《超然台记》:“余既加冠,作‘志学’诗以自励,曰:‘吾年未三十,而视天地,浩茫茫如太虚,独其须我辈出。’……‘吾妻美而甚仁,儿女稚而肖;青雀黄鹄,皆不饰羽翼而飞,飞者宜高,下者宜远,或为神仙,或为异物,吾人虽欲观其飞,其可得乎?……”这是苏轼对理想生活的描绘。但诗人在这里并不是为了追求这种生活才说“梅妻鹤子”的,而是表明自己与世俗不同,不必操持家务,可以专心致志读书写作。
次句写种秫不劳典鹔鹴。“种秫”就是种植高粱。这句诗是说,用不着去典当马匹来买种子种高粱。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涯厌倦的心情,表现出他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生活态度。
第三句写兰芳草莽,鸟恋桑枋。“兰芳草莽”,比喻隐居之地环境清幽。“柏舟”是《诗经》中的篇名,这里借指隐居之处,表示自己愿意像柏舟那样坚守节操。“柏舟”,语出《诗经·鄘风·柏舟》。这首诗是卫宣公之妻庄姜被迫出嫁时所写的一首怨词。
第四句写长歌乞食,元亮同调。“元亮”是东晋陶渊明的字,这里指陶渊明。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因不愿意做官,辞官归隐田园。陶渊明的诗歌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剥削者的罪恶而著称。《归园田居》组诗是他辞官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他的《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五句写半醉观书,敬瑭可骂。“半醉观书”,意思是说,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能够专心致志地读书。“半醉”,形容心情有些烦闷。“观书”,指阅读诗文。“骂敬瑭”,是说他读到了关于后晋的诗文,感到愤慨,所以忍不住骂了两句。“敬瑭”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字。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在位期间,曾三次向契丹称臣纳贡,史称“三镇”。
第六句写惟此君是知己。“惟此君是知己”,意思是说,只有这位朋友能成为知心朋友。“惟”是只的意思,“知己”就是知心朋友。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第七句写万竿窗外种筼筜。“筼筜”,即筼筜竹,是一种大型水生植物,叶子大而且宽,呈扇形,叶缘有锯齿状的小齿,春天开花,花黄色,果可以吃。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要在万竿竹子的北面种一排筼筜树。“万竿窗外”是说自己的居室宽敞明亮,四周有竹林环绕。“种筼筜”是说自己要在竹林中居住下来。
第八句写万竿窗外种筼筜。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前面七句写了自己隐居山林、读书作文的生活,最后一句突然写到种筼筜,显得突兀。这是因为作者此时正身陷囹圄之中,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因此不得不暂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种筼筜树。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而是继续努力读书作文,表达自己的志向。这也体现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