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时谁遣容经过,携屐芳郊共踏莎。
平仲林深山雨至,伯劳啼苦墓门多。
春眠三起同人柳,茆屋双环带女萝。
近日疏狂知渐减,胡姬酒肆莫投梭。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古代习俗禁火,故名寒食。次韵:诗的体裁之一。即用别人的诗词原韵来写自己的诗。

携屐(jī):拿着鞋。

平仲林深山雨至:唐宋时人名平仲有数人,此处指杜甫。杜甫有《春宿左省》诗:“花隐绣帘里,山栖野寺中。”

伯劳啼苦墓门多:伯劳鸟在坟墓边鸣叫,是悲悼死者。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

柳眠三起同人柳: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君不见东门之池,可以濯我缨;西门之池,可以濯我足。曾不知东家之子,鼓盆而歌。”

茆屋双环带女萝:茅草房屋周围长满女萝。

胡姬酒肆莫投梭:胡姬,唐代西域少数民族妇女。投梭,织布。

【赏析】

这首次韵诗为作者于寒食节出游所做,其内容与杜甫《春宿左省》诗有关。杜甫诗中有“花隐绣帘里,山栖野寺中”,与此诗“携屐芳郊共踏莎”相合。杜甫又有《春夜喜雨》,其中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此诗“平仲林深山雨至”与之相合。杜甫又有《月夜忆舍弟戍曲》,其中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此诗“伯劳啼苦墓门多”与之相合。杜甫还有《哀江头》,其中云:“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泪交流填沟壑。”此诗“柳眠三起同人柳”与之相合。

全诗以寒食节出游为题,前四句写出游情景,后六句写归途情状。从出游到归途,时间跨度较大,中间又穿插着对往昔的回忆,因此,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携屐芳郊共踏莎”。诗人在清明前一天出游,这是古人的一种风俗。“谁遣容经过”句,言自己被春色所诱,不由自主来到郊外,想要领略一下春天的气息。“携屐”,就是穿木屐。“芳郊”,即芬芳的郊野。“共踏莎”,即一起踩在莎草上。这句说,春日的郊外,花香扑鼻,绿草如茵,正是踏青的好时候,所以诗人要带上一双木屐,到郊外去走走看看。这四句写出游的情景,写得十分真切动人,使人感到春意盎然。

第二部分从“平仲林深山雨至”至“莫投梭”。诗人继续描写出游所见所感。“平仲林深山雨至”,诗人走到一个幽深的山林中,忽然听见杜鹃鸟鸣声不断,原来大雨已经来临了。杜甫《春宿左省》中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句子,这里用来形容杜鹃叫声,正可与杜甫诗意相合。“伯劳啼苦墓门多”,伯劳鸟又名布谷鸟,相传每年春末夏初,伯劳鸟便飞来报丧,因为这时正是人们送葬的时候。杜甫《哀江头》中也有“但见乌衔纸钱飞,对此泣君嫂”的句子,这里用来形容墓门上的乌鸦叫声,也正可与杜甫诗意相合。“春眠三起同人柳”,杜甫《绝句》中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用来写诗人听到杜鹃声之后,从睡梦中醒来的感受。“茆屋双环带女萝”,杜甫《春宿左省》中有“花隐绣帘里,山栖野寺中”,这里用来写诗人回到自己的茅屋中的情形。最后两句写回家路上的所见所感。“胡姬酒肆莫投梭”,胡姬,唐代西域少数民族妇女。投梭,织布。这句说,到了酒肆,看见胡姬正在忙碌地织布,就不想投梭了。

第三部分从“近日疏狂知渐减”到结尾。诗人回到家后的感受。“近日疏狂”,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其中有“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句子,这里用来写自己回家后心情的舒畅。“知渐减”,杜甫《春夜喜雨》中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句子,这里用来形容自己回到家的心情渐趋平静。“胡姬酒肆莫投梭”,“胡姬酒肆”,即胡人家的酒馆。“莫投梭”,即不要投梭织布。这句说,到了酒馆,看见胡姬正在忙碌地织布,就不想投梭了。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夔州司马期间(公元768-770年),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全诗语言朴实流畅,意境清新淡雅,富有生活情趣,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特别是诗人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活动,使诗中的景物都富有生命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