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江头高刺天,蒲帆水落草芉芊。
黄河石眼行尘起,白马金堤捷竹悬。
篝火夜窥狐尾出,将台午睡虎牙眠。
目丁何似能弯弩,柔翰沧茫弄细旃。
【注释】
悯乱诗,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组诗。此诗为第六首。“悯”意为哀伤、同情。“乱”,指安史之乱。此诗作于公元76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秋,是时杜甫因战乱流寓四川,与友人相聚饮酒作乐,抒发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五两:指船名。五两,即《晋书·陶侃传》所载,陶侃以舟船自随,故曰:“五两轻如羽。”江头:指长江边。高刺天:形容船只高耸入云。
蒲帆:用蒲草编成的风帆。水落:水涨时。芉芊:草木丛生的样子。
黄河石眼:指黄河上像眼睛一样的险滩。行尘起:大船行驶扬起的尘土。白马金堤:指黄河上著名的白马渡口。捷竹悬:指船上挂有长竿,竿头系着箭靶,用以射鸟。
篝火夜窥:在夜里点燃火把察看。狐尾:古代军中用以指挥进退的旗子,形如狐狸尾巴。出:出现。将台:古代驻军用的瞭望台。午睡:中午睡觉时。虎牙眠:指老虎一样威猛的睡姿。
目丁:指箭靶,这里代指弓箭手。何似:如何相似,有何相似。能弯弩:善于使弓的人。
柔翰:柔软的箭杆。沧茫:广阔无边。弄细旃:指玩弄长竿。
【赏析】
此为杜甫晚年流寓成都时的诗篇。当时,他与友人聚饮赋诗,抒写忧国忧民情怀,并感叹自己的身世飘零。
首句“五两江头高刺天”,写诗人乘船沿长江东下,船到江心时,船身已高耸入云,船帆鼓满,正乘风破浪前进。“蒲帆”,是船帆,“五两”是船名。
第二句“蒲帆水落草芊芊”,写船到江心后,江面开阔,水涨退潮,露出河床,两岸长满了茂密的野草和芦苇,一片荒凉景象。“水落”,指水位下降,露出河床。这两句写景,笔触细腻生动,写出了船至江心时的壮美景色,也暗含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第三句“黄河石眼行尘起”,写船过黄河时,黄河岸边的大石突起如眼,河水冲刷石眼,激起滚滚黄沙,如同战场上的尘土飞扬。“石眼”,是说河岸上的岩石突出如眼。“行尘”,指水流冲击石头而扬起的尘土。
第四句“白马金堤捷竹悬”,写船过黄河后,又继续东行,到了白马渡口。这时,船上挂长竿,竿头上系有箭靶,以便射鸟。“白马”,是指白马渡,是黄河上有名的渡口之一。“金堤”,指南朝梁武帝时建造的浮桥。“捷竹”,是射箭靶子。
第五句“篝火夜窥狐尾出”,写夜晚行船时,船上燃火照明,借着火光看到远处的旗帜像狐狸的尾巴一样摆动。“篝火”,是点着火把照明。“狐尾”,是传说中狐狸尾巴的形状。“出”,出现。这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辽阔无垠的黄河图卷。
最后一句“将台午睡虎牙眠”,写船行至此,歇脚休息,士兵们躺在平台上打盹儿。这时正值中午,士兵们都睡着了,只有张守圭将军还在警觉地坐着。“将台”,是驻扎军队的高台上,可以瞭望远方。“虎牙”,是说张守圭睡得象老虎一样安稳。这四句写人,表现了将士们英勇善战、临危不惧的精神风貌。
全诗意境宏大,气象恢宏;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晓畅;风格雄放刚健,格调悲壮激昂,充分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关注百姓疾苦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及他对个人命运的感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