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飞霙下急流,霏霏乱落雪山头。
将飘复坠看无迹,乍合还分散不留。
日暖禹门千点湿,雨馀巫峡一春愁。
水仙拾得琼瑶去,十二珠帘卷未收。

《浪花二首·其一》是明朝诗人彭孙贻的作品,下面将逐一解析这首诗的每个诗句、其含义以及整体的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何处飞霙下急流,霏霏乱落雪山头。
    将飘复坠看无迹,乍合还分散不留。
    日暖禹门千点湿,雨馀巫峡一春愁。
    水仙拾得琼瑶去,十二珠帘卷未收。

  2. 诗句释义

  • 何处飞霙下急流:“飞霙”指雪花或冰粒,“下急流”描述这些物质从高空快速降落至河流中的景象。
  • 霏霏乱落雪山头:“霏霏”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乱落”则表示雪花落下的状态,而“雪山头”则描绘了雪花覆盖的山峦之景。
  • 将飘复坠看无迹:“将飘”与“复坠”、“看无迹”共同表达了雪花在空中飘落后又突然落下,最后消失于无形的过程。
  • 乍合还分散不留:描述了雪花虽然看似要聚在一起,但实际上又迅速分散开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情况。
  • 日暖禹门千点湿:“日暖”指的是阳光明媚,“禹门”可能是指某个地名,“千点湿”形容河水因为阳光和雪花而变得湿漉漉。
  • 雨馀巫峡一春愁:“雨馀”说明在雨后,“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一春愁”表达了春天因雨水而引发的忧愁情绪。
  1. 译文注释
  • 诗中的“水仙”可能是作者的一种比喻,象征着纯洁或美好的事物,而“十二珠帘卷未收”,可能是指某种装饰物被收起未收。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感慨。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飞霙”、“雪山头”、“水仙”、“珠帘”,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彭孙贻的《浪花二首·其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深刻领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欣赏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更能够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