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潘尉至,董子共窥园。
坐惜残春去,惟馀此日存。
阶前蓂尽落,栏外药频翻。
细雨流光湿,莺啼何处村。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写在春天的雨天,和潘、董二人一起赏花吟咏。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颔联写与友人赏春的情景,颈联写落花流水的景象,尾联写雨中景色。全诗结构严谨,意境幽远,语言清丽。
【答案】
三月正当三十日二首/其一闲居潘尉至,董子共窥园。坐惜残春去,惟馀此日存。阶前蓂尽落,栏外药频翻。细雨流光湿,莺啼何处村。
译文三月正当三十日二首/其一:我闲居在潘县尉的官舍里,董生与我共同观赏园林。坐在庭院之中,我们感叹春天的离去,只留下这一日的美好时光。台阶前的蓂草已经全部凋落,栏外的芍药频频地翻转着花瓣。细雨淋湿了光阴,不知莺儿啼叫的村庄在哪里?
赏析:
“三月正当三十日”一句交代了时间,二月已过而三月正到,正是暮春时节。“二首其一”表明这是组诗中的第一首,从题名看应与第二首内容相近。
“闲居潘尉至,董子共窥园。”两句开门见山,直叙诗人与潘、董二友同游观景的兴致。“闲居”,本指闲暇无事,也指闲居在家,这里当指闲居在家之意。“潘”即潘岳,《晋书·潘岳传》载:潘岳“美容貌……善辞令”。《文选》有《潘安集》。“潘侯”,即指潘岳。“董子”即董源,《唐书·列传》记载:“董源字叔达,河阳沁水人,少好画山水,初效王维,后搜尽古画,遂别成家,擅名于代。”他的作品多以江南为背景,画面清新秀丽,笔墨简练劲健,富有生机。“董生”即董源。潘、董都是当时有名的画家。“窥园”二字,写出了两位好友对绘画艺术的共同爱好。他们相约在这一天相聚,一同来欣赏园林美景。
三四句“坐惜残春去,惟馀此日存。”紧承上句而来,抒发了两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坐惜”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两人沉浸在对美好的留恋之中。“残春”,意谓春天即将结束;“唯余”,表示只有这最后一天。这两句写出了两人对春天即将结束感到惋惜的心情。
五六句“阶前蓂尽落,栏外药频翻。”描写了春末夏初的植物生长情况。“阶前”是指台阶前的阶石上;“蓂”是一种古代用以占验吉凶的草,古人认为其荚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与月历相同。“栏外”指的是栏杆外边,这里用芍药花来代替。芍药花一般在五月上旬盛开,五六月间花谢。“药频翻”则暗合了“三月正当三十日”之题,暗示了芍药花已经过了盛开期,正在凋落。
七八句“细雨流光湿,莺啼何处村。”描绘了一幅雨后景象。“细雨”形容春雨细小如尘,蒙蒙细密。“流光湿”则是说细雨像流光一般打湿了大地万物。“莺啼何处村”写的是细雨过后,鸟儿们纷纷飞回树林中去了。这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相聚时间的珍视。
这首诗写于春末夏初,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表达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