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半摺地,乞取作茅庵。
扫叶闲书句,拈花小放参。
禽鱼知法喜,屠僧得阿含。
般若随方在,空生久不谈。
【注释】
匡庵:即匡山,在江西。
南音和尚:指慧能大师。
袈裟半摺地:袈裟是僧尼所穿的衣服,半折表示谦逊。
乞取作茅庵:请求将袈衣用作草屋。
扫叶闲书句:打扫树叶时写诗。
拈花小放参:比喻悟道。
禽鱼知法喜:禽鱼都能知道佛法的喜悦。
屠僧得阿含:屠僧能得佛经,说明佛法无边。
般若随方在:佛教的般若理论,因应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解释。
空生久不谈:空性的道理深奥难言,难以谈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南音和尚所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前两句写和尚住进草庵后,仍穿着半折的袈裟,用它来打扫落叶,并以此为乐事,表现出他随遇而安、不拘形式的生活态度。后四句写和尚悟道的情景。“禽鱼知法喜”,禽鱼都明白佛法的快乐,可见佛法之广大,无所不至。这几句诗,表现了南音和尚对佛法的领悟和体悟,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最后两句“般若随方在,空生久不谈”,表达了对般若理论的理解。般若要随缘而化,因此佛法无边无际。空性的道理深奥难言,难以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