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暑如苛礼,科头斗室中。
谁能生久寂,冷坐守微风。
静气凉先得,清言月与同。
一炉香细细,僧院竹西东。
逃暑如苛礼,科头斗室中。
谁能生久寂,冷坐守微风。
静气凉先得,清言月与同。
一炉香细细,僧院竹西东。
注释:
- 逃暑:逃避酷热的暑气。
- 苛礼:过分严苛的礼节。
- 科头:古代的一种装束方式,即把头发散披下来,不戴帽子,形容不拘小节。
- 斗室:指狭小的空间或简陋的房间。
- 谁:疑问词,表示反问。
- 冷坐:长时间地坐着不动,以抵御炎热。
- 守:守候、等待的意思。
- 静气:保持冷静的状态。
- 凉先得:在凉爽的环境中,首先感到清凉。
- 清言:清新脱俗的话语。
- 月与同:月光与清风相伴而同在。
- 一炉香细细:描述一种安静的夜晚,只有香炉中的香气在缓缓升起。
- 僧院:寺庙内的庭院。
- 竹西东:形容庭院内竹子的方位,既可能是左边,也可能是右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里僧人的生活状态。首句“逃暑如苛礼”表达了僧人对于酷热天气的态度,他们像对待过于繁琐的礼节一样,选择逃离炎热的暑气。这种逃离不是逃避自然规律的约束,而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
第二句“科头斗室中”,形象地描述了僧人在简陋的房间内,随意地披头散发的样子,这既是对简朴生活的写照,也反映了他们的禅意生活态度。
第三、四句“谁能生久寂,冷坐守微风”,进一步展现了僧人面对炎热时的心境。他们宁愿长时间地静坐,也不愿被嘈杂和纷扰所打扰。这里的“冷坐”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冷,更是心理上的一种超然和淡定。
第五、六句“静气凉先得,清言月与同”,通过“静气”和“清言”两个关键词,表达了僧人在自然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月亮和清风成为了他们的朋友,共同陪伴着他们在夜晚度过。
最后两句“一炉香细细,僧院竹西东”,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夜晚场景。香炉中的香烟袅袅上升,伴随着窗外随风摇曳的竹子,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宁和的氛围。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炎热天气下的禅意生活,以及他们在自然中找到的心灵慰藉和智慧。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