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清癯恐太奇,春风一醉便看宜。
人人认作西园杏,只有江边月色知。

【注释】

红梅:梅花的别名。

玉骨清癯恐太奇:梅花枝干洁白如玉,花冠似鹤头,清香四溢,傲霜凌雪,故称玉骨、清癯。

春风一醉便看宜:春天来了就尽情地观赏梅花。“一”是副词,表程度;“醉”是动词,指陶醉,形容人饮酒后神志不清的样子;“看”是动词,指观赏。

人人认作西园杏:人人都以为梅花是杏花(因为杏花与梅花在外形上相似)。

只有江边月色知:唯有江边的月光知道这梅花的真正身份。

【赏析】

此诗写梅花之异。首句点明梅花的品格,以梅花比玉骨、清臞,说它洁白如玉、高雅脱俗,傲霜凌雪,不屈不挠。次句写赏梅的情景。“春风”二字,化用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两句诗意,表明此时已是春天,正是欣赏梅花的时候,但诗人却说“一醉便看宜”,意思是说,尽管是春天,但只要沉醉于酒意之中,就可以欣赏梅花了。三、四句承前两句而来。说人们把梅花误认为杏花,只因为它与杏花在外形上相像而已,而实际上梅花才是真正美丽的。最后一句则是说,只有那江边明月才知道梅花的真实面目。诗人以“只有”两字领起全篇,强调了只有明月才能识别出梅花的真面目。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写梅花。“玉骨清癯恐太奇”,“玉骨”即指梅花的花朵洁白如玉。“清癯”是梅花枝干的形态。“恐太奇”,是担心过于奇特。这三句诗的意思是说,梅花虽美,却有“玉骨”、“清癯”之态,所以怕它太奇特,令人生畏。第三句中的“春风”一词,化用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表明此时已是春天,正是欣赏梅花的时候。但诗人却说“一醉便看宜”,意思是说,尽管是春天,但只要沉醉于酒意之中,就可以欣赏梅花了。第四句写人们只看到梅花的外表,把它当成了杏花。“人人”二字,说明这是普遍现象。“认作”“只有”两字,强调了只有明月才能识别出梅花的真面目。

这首诗写梅花之美。首两句从正面赞美梅花。“玉骨清癯恐太奇”,“玉骨”,指梅花枝干洁白如玉;“清癯”,形容梅花枝干挺拔、高洁。这两行诗的意思是说,梅花虽然洁白如玉,但它的枝干却很瘦长,显得有些清癯。“春风一醉便看宜”。“春风一醉”是指沉醉于酒意之中,“看宜”即指欣赏梅花时的心情愉悦。第三、四句写人们对梅花的误解和错误认识。“人人”二字,说明这种情况是普遍的。而只有江边的明月才识得此梅的真相。“只有”二字,强调了只有明月才能够分辨出梅花的真面目。

诗中用典较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西园杏”。据《世说新语·言语》:“谢安游东山,桓大司马病笃,卧在半舆上。车驾入直内省,侍婢进药。时方春,殷仲堪疾起望屋外篱落曰:‘这一径翻作黄金地。’殷笑曰:‘此郎作计耳,既舍药,此坐岂可久!’”这里用殷仲堪的话来讽刺当时那些只知道喝酒享乐的人。而“西园杏”则是指西园的杏树。晋代潘岳《为傅咸妻谢夫人赠妇》诗:“常恐秋节至,凉风至天家。玄黄犹未熟,莫虑有藿葵。”这里用潘岳的诗句来讽刺那些只知享受富贵荣华而不知珍惜生命的人。因此,这里的“西园杏”并不是实指真正的杏树,而是泛指那些虚度光阴的人。

这首诗运用典故、比喻等手法,对那些只知道喝酒享乐而不知珍惜生命的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