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磴逶迤到此亭,掀髯长啸骇山灵。
渐离故宅林枫暗,郭隗荒台野蔓青。
白水一泓云作液,杂花三月锦为屏。
醉来不话兴亡事,欲觅青鸾跨杳冥。
【注释】
饮易妙山亭和司空琬韵:在酒宴上吟和诗。易(yì)妙:地名,即今山西太原北郊。
风磴逶迤(wēi yí)到此亭,掀髯长啸骇(hǎn)山灵:风声悠扬的山路蜿蜒到此地,我捋着胡子大声地吼叫,使山林都为之震动。
渐离故宅林枫暗,郭隗荒台野蔓青:渐渐地离开故乡的旧宅,林中枫叶已经变黑,郭隗的荒废台榭上野草蔓延。
白水一泓云作液,杂花三月锦为屏:白水流经的地方形成一片清澈的水潭,满眼都是繁花似锦的春色。
醉来不话兴亡事,欲觅青鸾跨杳冥:喝得大醉,也不说那些国家兴衰成败的事,想要骑上青鸾去飞入那幽深的天地之间。
【赏析】
此诗以“饮易妙山”起兴,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国运兴衰的感慨。首联写到达目的地,心情激动;颔联写山中景色,用典含蓄;颈联写眼前之景,色彩绚丽;尾联写饮酒赏景,超然物外。全诗意境开阔,感情豪放。
首联“风磴逶迤到此亭,掀髯长啸骇山灵。”是写自己来到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心情舒畅,于是放开喉咙大声歌唱。这两句是说:风声袅袅的山路一直通向亭子,我在亭子里仰天长啸,使山林都为之震动。这里的“风磴逶迤”,既写出了山间的道路蜿蜒曲折,又写出了山路上的景色优美迷人。“逶迤”,形容道路蜿蜒曲折。“至此亭”,说明已经到了目的地。“掀髯”(rān xuán)就是捋着胡须,这里形容诗人豪迈的性格。“长啸”则表现了诗人的激越情绪。“骇山灵”三字用典,出自《列子·黄帝》:“帝张四目以视天下,皆戴冠而走……帝乃召其相曰:‘执干戚舞!’相曰:‘臣无敢。”帝释而不敚,遂拔剑而立,剑光芒而太息曰‘嗟乎!吾真一过也!”这里“骇山灵”,就是惊扰山林中的神灵。诗人在亭子里长啸不止,使山林里的生物都受到惊动。
第二联“渐离故宅林枫暗,郭隗荒台野蔓青。”是写诗人在山间游览的情景。“渐离”出自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指远离家乡。“郭隗”是指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的故事,后成为典故,指荒废已久、无人问津的场所。“荒台”指代的是郭隗台,也就是前一个典故中的黄金台。“野蔓”是野草,生长茂盛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说:渐渐地离开了故乡的老宅,林中枫树都已变得昏暗,郭隗的荒废台榭上野草蔓延。
第三联“白水一泓云作液,杂花三月锦为屏。”是写眼前所见的景色。“白水”指的是流经亭子的那条小溪,它汇成了一片清澈如玉的小潭。“一泓”在这里强调泉水流动的样子,“云作液”是说水潭里的水好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洁白晶莹。这两句是写眼前景物之美。“杂花”是指周围各种颜色的花朵,“三月锦为屏”则是说春天里五彩缤纷的鲜花把整个大地装扮得如同锦绣一般美丽。“锦为屏”是说鲜花把大地点缀得像锦缎一样漂亮。这里用“锦为屏”来形容春天大地的美丽。
第四联“醉来不话兴亡事,欲觅青鸾跨杳冥。”是说自己喝酒喝到了大醉,也不想谈论那些国家的兴亡大事,而是要像青鸾一样飞向高远的地方。“杳冥”是幽远的意思。“青鸾”是传说中能飞升上天的神鸟。这里用“青鸾”作为比喻,意思是说自己要像青鸾一样飞往高处,去领略更加广阔的天地之间的壮阔风光。这两句是说自己喝醉了,不想谈论国运的盛衰问题,而是要像青鸾一样飞翔到更遥远的地方去。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历名胜古迹之际,即兴吟咏之作,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及个人志趣的高远。全诗意境开阔,语言明快流畅,充满了豪放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