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南峰旧竹林,烟霞长为锁清阴。
溪边茶灶笋穿破,谷口吟窝花覆深。
无数青芝生石室,千条白泻下云岑。
于今苦被尘缨缚,秪恐仙源莫再寻。
【注释】陈生恪至询:陈生恪,名不详。至询:名不详。南峰读书处:《太平寰宇记》“建阳崇安有南峰山,上有南峰寺”。旧时山上竹林茂密,是读书之地。
政和(1111-1118年),北宋徽宗赵佶年号。政和年间,陈生恪、至询曾到南峰读书。
烟霞长为锁清阴:烟霞:指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色。清阴:清幽的树荫。指山中树木苍翠,云气缭绕的景象。
谷口吟窝花覆深:谷口:指山谷入口的地方。吟窝:指山岩上的洞穴。花覆深:形容花覆盖得非常深。
青芝:灵芝。石室:山洞。白芝:白色的灵芝。《太平御览》卷七六一引《仙传》:汉武帝时,西王母以九转丹授予东方朔,使长生不老。
千条白泻下云岑(cén):云岑:高耸入云的山峰。比喻山峰。白泻:白色的瀑布。
于今苦被尘缨缚(fù):如今被世俗之见所束缚。红尘:尘世。缨:古代系在衣帽上的丝带。缚:束缚。
莫再寻:不要再寻找。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南峰山的诗。南峰山,在建阳县境,因山势高峻,常年云雾缭绕,故称南峰。宋政和年间,陈生恪、至询曾到这里读书,并写下许多赞美南峰山水的诗句,后人将这些诗句汇编成集,题名为《政和南峰诗》。这首诗是其中的一篇。
首联写诗人当年读书时所见的景物:“见说南峰旧竹林,烟霞长为锁清阴。”意思是:听说过去南峰上竹林茂盛,烟霞常笼罩着清凉的树荫。“南峰”二字点出地点。“见说”二字说明是听别人说起的。“旧”,表明时间久远;“竹林”则说明地点是在山中。这两句是回忆当年读书时的情景。
颔联写当时读书的环境:“溪边茶灶笋穿破,谷口吟窝花覆深。”意思是:溪边的烧茶处,竹子长势旺盛,好像要穿透茶炉一样;山谷中的读书处,花丛里藏着深深的吟诵声。“茶灶”即烧茶灶,是古人煮茶用的炉子,也用来煎药。“笋穿破”是说生长迅速。“吟窝”即读书处,指岩石洞穴。“花覆深”是说花草茂盛,把读书人的吟诵声盖住了。“谷口”、“吟窝”二句是说,当时读书人在山谷口读书,花丛深处吟读,四周都是茂密的花木,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大书斋。
颈联进一步描绘读书环境的幽静:“无数青芝生石室,千条白泻下云岑。”“青芝”即灵芝,这里泛指松柏一类的植物。“石室”指岩洞或山洞。“千条白泻下云岑”是说白色的瀑布从高处流泻下来,直冲云霄。“白泻”即瀑布,用来形容瀑布飞流直下的样子。“云岑”,即高耸入云的山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山中有许多松柏生长在石室之中,白色的瀑布从高山上倾泄下来,一直冲向高高的云际。这两句是写当时的自然环境和读书人的精神风貌。
尾联写自己现在的处境:“于今苦被尘缨缚,秪恐仙源莫再寻。”“尘缨”是说世俗之见,即俗套。“仙源”即仙境,这里指隐居之地。“祗恐”是担心的意思。“莫再寻”意思是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寻觅了。
这首《南峰诗》,表现了作者当年与陈生恪、至询等朋友相聚读书时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