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门学为圃,人皆陋樊迟。
借问玉堂客,筑圃将奚为。
儒冠安淡薄,志不图甘肥。
苦硬根可咬,酸齑味可知。
在贵不忘俭,藿食固所宜。
大哉君子心,所存应在兹。
苟能充此志,堪作和羹资。
试我盐梅功,济彼闾阎饥。
孰云谋生计,日夕勤敷菑。
不有公仪休,拔弃园中葵。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圃”(菜园)为题,描绘了一幅勤劳耕耘、淡泊名利的君子形象,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
我们来看第一句:“本院南新辟三圃。” 这里描述了本院在南方新开辟的三个菜园。这里的“圃”是指菜园,而“本院”则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新开辟的三个菜园,意味着这个地方正在进行农业生产。
第二句:“圣门学为圃,人皆陋樊迟。” 这句诗中,作者提到了圣人孔子,以及樊迟这个人物。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在这里,诗人通过樊迟的形象,表达了对农民的敬意和尊重。樊迟在《论语》中被描述为“学为圃”,即学习种植蔬菜。然而,人们却认为樊迟只是学种菜,而不去学做官,这种轻视劳动的态度,与孔子的教育理念不符。因此,诗人认为樊迟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赞扬。
第三句:“借问玉堂客,筑圃将奚为。” 这句诗中,诗人向玉堂客请教为什么选择种菜作为自己的职业。玉堂客指的是贵族或官员中的知识分子,他们通常不屑于从事农耕劳作。诗人通过这个问题,表达了自己对那些不尊重劳动的人的不满。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对农事工作的尊重和理解。
接下来的四句:“儒冠安淡薄,志不图甘肥。” 这四句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儒生的批评。诗人认为,儒生们应该摒弃追求名利的心态,不要只想着享受富贵的生活,而是要关注民生疾苦,关心社会现实。这里的“儒冠”是指儒者所戴的帽子,象征着他们的社会地位。诗人用“淡薄”来形容儒者的精神状态,暗示他们缺乏对民生的关注。“志不图甘肥”则是说他们没有追求富贵的愿望。
然后是第五句:“苦硬根可咬,酸齑味可知。” 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苦硬根”是指农作物的根系坚韧且不易折断,“酸齑味”则是指农家菜肴的味道鲜美。诗人用“可咬”和“可知”来形容这两种味道,强调它们都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果。
第六句:“在贵不忘俭,藿食固所宜。”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节俭美德的赞美。在富贵之中不忘勤俭节约,这是农民的传统美德。诗人以“藿食”来比喻农民的食物,藿草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其叶子可以煮食,味道鲜美。这里的“固所宜”表示农民的这种生活方式是理所当然的。
第七句:“大哉君子心,所存应在兹。”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君子品质的赞美。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应该体现在他的行动上。诗人认为君子应该像农民一样勤劳朴实,关心民生疾苦。
第八句:“苟能充此志,堪作和羹资。”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有志之士的期望。如果能够具备这种志向,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调和社会矛盾、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这里的“和羹”指的是一种调味品,象征着和谐与稳定。
第九句:“试我盐梅功,济彼闾阎饥。”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工作成果的赞赏。诗人通过品尝盐梅的味道来比喻农民的辛勤劳动成果,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并珍惜这些成果。这里的“济彼闾阎饥”表示帮助解决农民的饥荒问题。
第十句:“孰云谋生计,日夕勤敷菑。”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勤劳精神的赞美。诗人认为农民们每天都在辛勤地耕作,为的是谋生之道。这里的“日夕勤”表示农民们不分昼夜地努力工作。
第十一句:“不有公仪休,拔弃园中葵。”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公仪休的敬仰。公仪休是一位著名的隐士,他曾在自家的菜园里拔除了所有的葵菜,只留下了一株。这里的“拔弃园中葵”可以理解为放弃世俗的名利,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诗人通过这句话来表达对那些能够淡泊名利、专心致志于自己事业的人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