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聆玉帐肃徽音,俯仰清祠感慨深。
客袂尚馀他日泪,羁怀不改旧时心。
耳闻种德都成玉,眼看栽松尽作林。
每岁骑箕滇海上,手分云液散甘霖。
【解析】
题干“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中要求的是“先输出诗句”,而本诗是四句,所以应先输出诗句。
【译文】
曾聆听玉帐肃穆的徽音,俯仰间对清祠感慨万分。
客袖上还残留着昔日的泪痕,羁旅之心不改旧日情肠。
听到种德的功德已成玉石,看到栽松的功绩已成林木。
每年都骑箕星从滇海上来,手拿云液散施甘霖。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滇池时作的七律,表现了对王明安的怀念及赞美之情。
开头两句写自己到滇池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第一句说“曾聆”玉帐肃穆的徽音;第二句说自己俯仰之间对“清祠”感慨万千: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徽音”一词出自《尚书·舜典》,指舜帝的乐声,这里借指王明安。“清祠”指的是王明安的庙宇。作者之所以“俯仰间对清祠感慨万分”,是因为王明安生前“耳闻种德都成玉”(意思是说,王明安生前的善举已经像美玉一样被人们传颂),死后又“眼看栽松尽作林”。这是诗人想象王明安的美德与遗泽。
第三、四两句写自己的感触。“客袂上还残留着昔日的泪痕”,是因为王明安的功德已经如玉石般被人传颂;而自己的羁旅之怀却没有变,还是像过去那样,不改旧日的心情。“羁怀不改旧时心”,既表明诗人对王明安的思念,也表明诗人自己对王明安的景仰。
五、六两句进一步写自己的感触。“耳闻种德都成玉”,“眼观栽松尽作林”,都是比喻王明安生前积德行善,死后影响深远。这里用“耳闻”“眼观”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的想象,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王明安生前种树的声音,看到了他生前栽松的场景,从而更加突出了王明安生前积德行善的形象。
最后两句写诗人到滇池游览后的感受。滇池位于昆明市西,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即端午节),云南各地都要举行赛龙舟活动,并把赛龙舟时抛洒的五彩丝线叫做“云线”。诗人来到滇池游览之后,就骑着箕星回到了家乡。诗人回到家乡,手中拿着“云液”(一种酒)分给当地老百姓,给他们送清凉,让他们喝得心旷神怡。
这首诗前两句写游滇后的感慨;三四两句写游滇后的感受;五六两句写诗人想象王明安生前积德行善;七八两句写诗人回到家乡后的行为。
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