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萍迹滞辽西,佛寺随缘四度跻。
香雾不曾离贝阙,琪花常自绕菩提。
白头豕在人何处,华表鹤飞鸟自啼。
羁客登临多感慨,那堪乡国望中迷。
【注释】
又明年三月计部黄少南同登:第二年的三月,与计部的黄少南一同登上。
三年萍迹滞辽西,佛寺随缘四度跻:这三年来,我像浮萍一样滞留在辽西,佛寺里随缘四次进入。
香雾不曾离贝阙,琪花常自绕菩提:香雾没有离开过贝阙,琪花常常围绕着菩提树。
白头豕在人何处,华表鹤飞鸟自啼:白头猪在哪里?华表上的鹤飞走了,只有鸟儿自己鸣叫。
羁客登临多感慨,那堪乡国望中迷:作为羁旅之客,登上高处时有很多感慨,哪里能忍受家乡和国家在远方而迷失了方向。
【赏析】
此诗是诗人流寓辽西期间写的一组七绝,共五首。《又明年三月计部黄少南同登》是第一首。诗题一作《送黄少南还乡》。诗写羁旅怀归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前四句叙事,点明自己滞留辽西的时间、原因及所居寺院;后四句抒情,抒发诗人对故乡、对国家思念至极而无法排遣的情怀。全诗情景交融,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两句:“三年萍迹滞辽西,佛寺随缘四度跻。”诗人说自己在辽西已经停留了三年,就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辽西,泛指辽河以西地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家乡。“佛寺随缘”四字,写出了自己在寺庙中的修行生活,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人用“香雾不曾离贝阙,琪花常自绕菩提”两句来描绘自己在佛寺中的日常生活。这里的“贝阙”、“菩提”都是佛教用语,代表着清净与智慧。《楞严经》:“譬如大海众香水月,珠光贝阙,宝树金枝,散成满空,犹如大千沙界,尽诸众生,皆如幻化。”可见这些词藻都源于佛教经典,诗人在这里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人的心境并非总是如此。在最后两句“白头豕在人何处,华表鹤飞鸟自啼”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哀伤。这里所说的“白头豕”指的是一种动物,象征着衰老与死亡;“华表鹤飞”则是指古代的一种风俗,即人们会在华表上刻下自己的名号,让后人瞻仰。而诗人却只能看到一只飞翔的鹤,不禁感叹自己已经老去,而国家却仍然迷茫不清。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己在寺庙中的修行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家乡、国家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哀伤与无奈。这种情感既深沉又细腻,既真实又动人,令人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