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迥对一峰孤,哀壑平连万顷芜。
摩诘画图空掩映,伯阳道德岂虚无。
方西涧谷汉驰道,直北河山周故都。
风土不殊人事异,谁将绵瓞问司徒。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最后两联议论。首句“危楼迥对一峰孤”,写成都城的地势高耸,与远处的山峰相对。次句“哀壑平连万顷芜”,写成都平原辽阔的田野上,一片荒芜。这两句写出了成都的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感慨。
三、四句转入议论。前一句“摩诘画图空掩映”,指王维的《辋川图》虽然美丽,但无人欣赏;后一句“伯阳道德岂虚无”,则是指老子的道德虽然高尚,却没有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这两句既批评了王维和老子的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
五、六句回到写景。“方西涧谷汉驰道”写成都城西的涧谷中,有一条汉代修建的驰道(官道)。“直北河山周故都”,写成都北面的河山,都是古代的旧都遗址。这两句既描绘了成都的山川地理形势,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感慨。
七、八句进一步抒发感慨。“风土不殊人事异”,与前面两句形成呼应,意思是说:成都的土地虽然相同,但由于人事变迁,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同于古人了。“谁将绵瓞问司徒”,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疑问:是谁能够像古时候的贤人那样,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呢?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即善于运用比喻和典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