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前各尽觞,游子赋河梁。
我望南枝返,君同北雁翔。
笳声咽陇底,海色愁渔阳。
未共酬恩去,相思塞草长。
【注释】
1.别汪和叔之塞上:离别汪和叔,来到边塞之上。
2.花前各尽觞:分别时在花前各自饮尽杯中酒。
3.河梁:古时送别的地方,以“河桥”或“渡口”为名。
4.南枝返:南枝的花朵凋谢,指春天已过。
5.君同北雁翔:你像北飞的大雁一样向南飞翔。
6.笳声咽陇底:胡人吹奏着悲壮的笛声,声音在陇沟回荡。
7.海色愁渔阳:海上的景色令人忧愁,渔阳是边地地名,这里指边关。
8.未共酬恩去:还没有报答朝廷恩情就去边塞。
9.相思塞草长:在边塞思念家乡的青草。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诗人因受牵连而获罪流放夜郎。在赴夜郎途中经过此地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首句“花前各尽觞”,写饯别场面,点明地点,即“花前”,又点出“别”。二句“游子赋河梁”,写别离情景,点明主题:“我望南枝返”,“君同北雁翔”。“南枝返”暗用《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意即“我望友人归来”。三、四两句写送行情景:“我望南枝返”与“君同北雁翔”相对,既点明地点又点明时间,即“花前”与“河梁”。五、六两句写送别之际的情景,“笳声咽陇底”写送行之人在送别之时的凄切心情,“海色愁渔阳”则表现了作者对渔阳的无限眷恋之情。七、八句写送别之际的惜别之情,“未共酬恩去”,言自己还未离开朝廷就告别恩主,“相思塞草长”,言自己身在异域,怀念家乡,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此诗全篇紧扣“别”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将离情别绪写得委婉曲折,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