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夜半乌啼时,起望明月弹商丝。
月来照见台上影,松桂满山风露冷。

诗句释义

1 望月台:在月光下,诗人独自登上高楼。

  1. 台前夜半乌啼时:夜深人静之时,乌鸦的叫声格外刺耳。
  2. 起望明月弹商丝:诗人起身,拿起商弦,试图用琴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月来照见台上影:月光照亮了诗人的身影。
  4. 松桂满山风露冷:山上的松树和桂花被风吹得瑟瑟发抖,寒意逼人。

译文

深夜,我独自一人来到望月台,听着乌鸦的叫声倍感凄凉。我站起身,拿起商弦,试图用琴声来表达自己的哀愁。月亮升起,洒下了皎洁的月光,我的影子投射在台上。周围的松树和桂花被风吹得瑟瑟发抖,寒气逼人。

关键词注释

  • 望月台:古代文人雅士常于高处望月,以寄托情思或抒发情怀。这里的“望月台”可能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或对过去时光的追忆。
  • 台前夜半乌啼时:夜半时分,乌鸦的叫声显得尤为刺耳,增添了一份孤寂与悲凉。
  • 起望明月弹商丝:诗人起身,拿起商弦,试图用琴声来表达自己的哀愁。这里的“商弦”指的是古琴的一种弦,通常用于弹奏悲伤或深沉的音乐。
  • 月来照见台上影:当明亮的月光洒在台上时,诗人的身影映入眼帘。这里的“台上影”可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可能是他所见之景的影子,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松桂满山风露冷:山上的松树和桂花被风吹得瑟瑟发抖,寒气逼人。这里的“风露冷”形象地描绘了山林间的自然环境,以及诗人在这种环境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凄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秋夜登高的抒情之作。诗人借助“望月台”这一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孤独处境的无奈。通过描写月光、乌鸦、松树和桂花等意象,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