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鸣条此旧冈,平原古墓自苍苍。
九千里外河山远,四百年馀统绪长。
尚有夏书贻典则,不须杞籍证文章。
兴亡今古皆常事,独立荒城送夕阳。
【解析】
此诗题作“谒禹王庙”,作者借谒禹王庙,抒写对前代历史的慨叹。
第一句“指点鸣条此旧冈”,是说禹王庙所在之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所指的地方。“鸣条”,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是商灭夏之前的一场大战的地点。“指点”,点拨,这里暗含了诗人对于禹王庙所处地理位置的熟悉与亲切之感。“此旧冈”表明了禹王庙所在地的地理特点,也表明了诗人与禹王庙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身世背景。第二句“平原古墓自苍苍”,是说那片平原上曾经安放着古代帝王和贤士们的坟墓。“苍苍”,草木丛生的样子。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平原上曾经安放着古代帝王和贤士们坟墓的那块地方,如今已经变得十分荒凉了。“古墓”一词,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深情怀念,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第三句“九千里外河山远”,是说从禹王庙所在之处,放眼远望,可以看到万里之外的黄河和华山。“九千里”,极言距离之长。“河山”一词,既是诗人对禹王庙所在之地的直接描绘,也是诗人对整个中原大地的深情眷恋之情的抒发。第四句“四百年馀统绪长”,是说自从大禹治水以来,已经有四百多年了。“四百年”,是指从公元前2100年左右(大禹开始治水)到公元864年(唐宣宗时期)。“统绪”,指国家的统治权。这里的“统绪”指的是国家的统治权。诗人通过这一历史事实,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权的向往之情。第五句“尚有夏书贻典则”,是说虽然现在的时代已经变了,但是还有《尚书》这部书可以给我们留下治国的准则。《尚书》是一部上古的历史文献,其中有很多关于国家的治理和法制的记载。这一句中的“尚有”一词,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渴望和追求。最后两句“不须杞籍证文章”,“杞”字在这里有“杞人忧天”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们不需要杞国这样的小国家来替我们做文章。“文章”,在这里指的是文化和政治制度。这两句中的“不须”,是不必的意思,“杞籍”,是指杞国的文化和制度。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不需要杞国的制度和文化来为我们做文章。诗人通过这两联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强烈要求和对国家制度的坚定信念。整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感情真挚热烈、意境开阔宏大、风格雄浑壮美,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禹王庙时所作,全篇以禹王庙为线索,通过对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的回顾,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深期盼。
开头一句是说禹王庙所在之处,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所指的地方。“指点”二字,点出了诗人与禹王庙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此地”二字,又表明了诗人的身世背景——他本是这块土地上的一个普通人。“旧冈”,是说这个地名已经很久没有改变了;“古墓”,则是对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回忆,同时也是对逝去的历史人物的缅怀。“苍苍”,草木丛生的样子。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平原上曾经安放着古代帝王和贤士们坟墓的那块地方,如今已经变得十分荒凉了。这两句是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深情怀念与无限感慨的表达。
接下来三句,诗人把视线转向远方,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辽阔的河山。“千里”,极言距离之长;“四百余载”,是说自从大禹治水以后,已经过去了四百多年了。这四句话是对诗人所处时代的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也是对整个中原大地的深情眷恋之情的抒发。而“荒城”、“夕阳”等意象的运用,更是将诗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结尾四句中,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强烈要求和对国家制度的坚定信念。“遗典则”、“不须”二词的使用,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感情真挚热烈、意境开阔宏大、风格雄浑壮美,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