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河山入大观,一樽相对坐林峦。
岩端雨洗千花碧,洞口云深六月寒。
石髓未枯仙已去,玉枝初长鹤频餐。
醉来徙倚秋风下,老衲何须为正冠。

【注释】

  1.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
  2. 百二河山: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国土和山川。大观:指壮丽的景象。
  3. 樽(zūn):盛酒器。
  4. 岩端:岩石的顶端。
  5. 洞口:山的入口。六月寒:指山里气候寒冷。
  6. 石髓:指石头中含的树脂。
  7. 仙去:仙人已经走了。
  8. 玉枝:指松树。
  9. 鹤频餐:指松树上的鸟雀经常来吃松子。
  10. 徙倚:徘徊不前,形容醉后步履不稳。
  11. 老衲(nà):佛教语,对和尚的称呼。正冠:指端正帽子。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描写崆峒山的景物,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前四句先总写崆峒山的雄伟壮阔,再分别写山顶、洞口和山腰等处景色的不同特点;后六句则通过描绘松树上的鸟儿经常到山上觅食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百二河山入大观,一樽相对坐林峦。”首两句写山势之雄浑。诗人登上了崆峒山,放眼远望,只见黄河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从山巅俯瞰,只见群峰耸立,层峦叠嶂,犹如千军万马排列在面前。面对这样壮丽的山河,诗人不禁举起酒杯,与山林相对峙,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之中了。“岩端雨洗千花碧”,这句写山色之秀美。诗人又移步至山岩之上,只见雨后的青苔上长满了各种花草,色彩斑斓,晶莹剔透。“洞口云深六月寒”,这句写山中之幽静。诗人又来到山的入口,只见洞口云雾缭绕,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气温比山下要低得多,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石髓未枯仙已去,玉枝初长鹤频餐。”这两句写山中生物之繁多。诗人继续深入山中,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景象。这些石头里的树脂还未完全枯干,就已经有了仙人居住;而那些刚刚长出嫩芽的松树,却被一群鹤群经常来啄食。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醉来徙倚秋风下,老衲何须为正冠。”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悟和决心。诗人在饮酒赏景之余,心中感慨万千。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和境遇,觉得自己应该像那些隐士一样,远离官场是非,过一种清静的生活。因此,他决定放弃仕途,选择隐居山林,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崆峒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山中生物的描绘,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之处。整首诗既有山水之美,又有人文之韵,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