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讲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以下要点:一是指出本诗的标题;二是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三是分析诗歌的情感或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石径松千尺,荒凉屋数椽
【注释】 1.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 2. 百二河山: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国土和山川。大观:指壮丽的景象。 3. 樽(zūn):盛酒器。 4. 岩端:岩石的顶端。 5. 洞口:山的入口。六月寒:指山里气候寒冷。 6. 石髓:指石头中含的树脂。 7. 仙去:仙人已经走了。 8. 玉枝:指松树。 9. 鹤频餐:指松树上的鸟雀经常来吃松子。 10. 徙倚:徘徊不前,形容醉后步履不稳。 11.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忠诚烈士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忠诚节烈之士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 我们来看第一句“十二连城宿雾黄,一门全节总堪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十二座城池被云雾笼罩,一片黄色的烟雾笼罩着整个地区,这是在形容战争的惨烈程度以及烈士们的英勇牺牲。这里的“一门”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而“全节”则是指这个家族或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没有背叛,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忠诚。整句话描绘了一幅战争背景下
【赏析】 《崆峒山》诗共四首,这是第四首。此诗为记游之作。诗人于元和九年(814)自长安出发,一路东向,经陇右、岷山,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又北过陇西,再往东,经陕西的宝鸡等地,最后到达华山脚下。在这次漫游中,诗人游览了崆峒山的许多名胜古迹,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忆昔我闻崆峒山,翠峰天削如云鬟。”诗人在游历途中,想起当年听说崆峒山,它高耸入云,山峰苍翠如云发髻,令人神往。 “一日仗剑来秦陇
【注】:八卦台,位于陕西扶风县西南,因台上建有八卦亭而得名。成纪是周朝的属国之一,群山环抱。 【注释】: 1. 成纪群山接大荒:成纪是周朝的属国之一,群山环绕,大地辽阔。 2. 层台高处会三阳:在最高的平台上,可以眺望到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 3. 图从浑沌生文理:浑沌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混沌初开。图中的线条和纹理就是从这神兽身上演化而来的。 4. 卦自乾坤辩位方
【注释】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平凉市。 飞仙阁:传说中的仙人聚会之所。 问道宫:道士讲道的场所。 乱烟:迷蒙的烟雾。 交翠竹:青翠欲滴。 浥露:被露水沾湿。 丹枫:红枫树叶。 群鱼出:一群鱼儿游出水面。 一鸟通:一只鸟儿飞过。 鼎湖龙:传说中的神龙。 秋风:指秋天的风,借指秋日。 【赏析】 《崆峒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登临崆峒山,观其美景,触景生情,抒发了对崆峒山的喜爱之情
【注释】 抱膝:抱着膝盖。青山:指山。终日:整天。 采药:采集草药。吸天风:吸取天上的清气。扣松读古易:敲着松木,诵读古代的《周易》。飞云:飘动的云彩。去来:往来。飘飘:自由自在的样子。象帝:即伏羲氏,传说中上古帝王,为三皇之首。神游:精神遨游。象帝先:像伏羲那样在精神上与自然合一。未凿:没有雕饰。真元:指宇宙万物的本源。质:本质。食气:以自然界的清气为食。饮沆瀣:喝了沆瀣露水。沆瀣:露水。灭景
【注释】: 试:试着。江楼:在江边的高楼。怀泽:指汉宣帝时,张敞为淮阳太守,治行第一,征拜京兆尹,因号“怀泽”。后以“怀泽”称贤官之职。 暮云千朵碧连天。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一片片乌云密布于天际,仿佛是千万朵白云相连在一起,这不禁引起他对于友人(汉宣帝时期的贤官)的怀念。全诗写得自然浑成,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石径松千尺,荒凉屋数椽。 苍云飞绝峤,白日下寒泉。 水落鸥停渚,林深鹤避烟。 朔风频策马,去上崆峒巅。
欲访飞仙阁,先停问道宫。 乱烟交翠竹,浥露下丹枫。 水落群鱼出,山高一鸟通。 鼎湖龙已去,林木尽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