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峤浮来粤海中,千秋胜概划然通。
玉堂忽下登瀛客,琼岛来寻炼药翁。
地迥似连三竺近,楼高真觉万缘空。
无烦更历须弥顶,坐对沧桑自混蒙。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和手法特点来赏析。

浮丘怀赵相国:传说秦始皇曾在海上寻访仙人徐福,徐福称在蓬莱山上得到仙草,秦始皇便派使者徐福去取。徐福带童男童女数千人乘船入海,来到三神山。三神山上有一棵大桃树,结的果实三千年一熟,吃这种桃子的人能长生不老。这棵树叫“绛珠”,又叫“蒙罗果”。

千秋胜概划然通:指秦始皇到三神山下见到的景色。

玉堂忽下登瀛客:指秦始皇。

琼岛来寻炼药翁:指徐福。

地迥似连三竺近:《吴越春秋》:“赤乌中,有丹崖巨阜,朱紫环绕,望若云霞……上有三石阙,皆广丈余,上有青光,状如星月。”这里指三石阙。

楼高真觉万缘空:《吴越春秋》:“赤乌三年,有丹崖巨阜,朱紫环绕,望若云霞……上有三石阙,皆有青光,状如星月。上有玉城金殿,百级千阶。又有琼台瑶池……上有一丸朱砂大药,名曰‘太一’。”《吴越春秋》说徐福求仙,是把三石阙当作仙境,这里用典意在说明徐福所居之处也像仙境一样。

无烦更历须弥顶:“须弥”是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意为“众山之祖”。意思是说不必再登上喜马拉雅山的山顶了。

坐对沧桑自混蒙:面对沧海桑田,世事变化,一切浑然一体,无法分割,只能随遇而安。《庄子·齐物论》:“方且与世违,故以外世为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诚心之可同哉?胡塞尔认为意识是自我经验、自我体验的意识,即主体性意识;但意识又是非自我经验、非自我体验的意识,即客观化意识。意识的主观体验和客观体验是互相转化的。意识的主观体验就是“混茫”或“混沌”。意识的客观体验就是“自在”。这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答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是王叔文领导的永贞元年(805)改革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之一,失败后被贬至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晚年又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这首诗作于元和五年(810),是诗人在朗州时写给从东海来的友人的。诗中通过描绘东海一带的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富有情韵,是一首优美的抒情短章。

译文:

灵峤山从东海飞来,它横跨在粤海中间。它的壮丽景观,令人赞叹不已。

忽然之间,一个登瀛客出现在我的面前,他就是那从海上寻找仙人徐福的人。

我站在琼岛上,眺望三神山,它们离我们不远。高楼高耸,真觉得万缘都消失了。

我不再需要再走到须弥山顶,坐在海边,面对沧海桑田,我无所作为,随遇而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