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尊经阁,缥缈入烟雾。
千山列鲁儒,拱揖不知数。
俗竞形家言,两塔遥相顾。
累土作尖峰,上有参天树。
海阳多贾人,纤啬饶积聚。
握算不十年,丰于大盈库。
富也而可求,执鞭所欣慕。
金口亲传宣,语在述而处。
师与商孰贤,赐与回孰富。
多少穷乌纱,皆被子曰误。

【注释】

  1. 尊经阁:位于山东曲阜孔庙中,供奉孔子。
  2. 缥缈:形容烟雾渺茫,难以捉摸。
  3. 千山:形容山多。
  4. 鲁儒:指孔子的弟子颜渊、子贡等。
  5. 俗竞形家言:世俗之人争相模仿儒家学说。
  6. 两塔遥相顾:指两座高大的佛塔相对而立。
  7. 累土作尖峰,上有参天树:指用泥土堆积起来建造尖顶塔楼,上面有参天大树。
  8. 海阳:指山东海阳市。贾人:指商人。
  9. 握算:掌握计算。不十年:不到十年。丰于大盈库:比大盈仓库还富裕。
  10. 执鞭所欣慕:指手握马鞭的人羡慕他的位置。金口亲传宣,语在述而处:指金口亲口传扬,言语在《论语》中记载。
  11. 师与商孰贤:老师与商鞅谁更贤明?师:老师;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实行变法改革。
  12. 赐与回孰富:赏赐和回赐哪个更富有?赐与:赏赐;回赐:回赠。
  13. 乌纱:旧时官吏戴的帽子,这里指官职。多少穷乌纱,皆被子曰误:多少贫穷的官员,都被孔子的言论误导了。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全诗以梦境为线索,通过对尊经阁、鲁儒、商人、孔子等人的形象描绘和对比,揭示了世俗之人们盲目追求名利、追逐金钱财富、崇尚儒学、争权夺利的丑恶行径,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人们的不满与鄙视之情。
    第一句“梦中题尊经阁醒后述之博笑”,描绘了诗人在梦中题写尊经阁的情景,醒来后向博雅之友讲述此事,博雅之友却嗤之以鼻,讥笑诗人的愚昧。这一句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揭示了世俗之人们对知识的轻视和对名利的追求。
    第二句“壮哉尊经阁,缥缈入烟雾”,赞美了尊经阁的雄伟壮丽,烟雾缭绕中的尊经阁仿佛仙境一般。这一句进一步烘托了尊经阁的神秘感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同时,也暗示了世俗之人们往往只看到尊经阁的外在形象,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精神价值。
    第三四句“千山列鲁儒,拱揖不知数”描述了鲁儒们众多且威严的景象,他们像守护神一样屹立在千山之巅,威风凛凛地俯视着下方的一切。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鲁儒们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暗示了世俗之人们往往过于崇拜权威和地位,而忽视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第五六句“俗竞形家言,两塔遥相顾”,揭示了世俗之人们竞相模仿儒家学说的现象,两座高大的佛塔相对而立,象征着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儒家学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同时,也暗示了世俗之人们往往盲目追求儒家学说,而忽视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
    第七八句“累土作尖峰,上有参天树”,描述了用泥土堆积起来的塔尖上有一棵参天大树,象征着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芒。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暗示了世俗之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功名利禄,而忽视了知识和智慧的价值。
    第九十句“海阳多贾人,纤啬饶积聚”,描绘了海阳市商人众多、善于积累财富的场景,这些商人精明能干、善于经营、善于理财。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商人群体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暗示了世俗之人们往往过于看重金钱和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第十十一句“握算不十年,丰于大盈库”,描述了商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短短十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甚至超过了国库。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商人群体的聪明才智和成功之路。同时,也暗示了世俗之人们往往过于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
    最后十二句“富也而可求,执鞭所欣慕”,揭示了世俗之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执着和痴迷,以至于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富贵荣华。这两句进一步批判了世俗之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功利主义思想的不屑一顾和反感之情。
    第十二十三句“金口亲传宣,语在述而处”,描述了孔子的教诲如同金口般流传千古,其言论在《论语》中得到了记录和传承。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儒家学说的深远影响力和历史地位。同时,也暗示了世俗之人们往往过于崇拜儒家学说的权威和地位,而忽视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十四五句“师与商孰贤,赐与回孰富”,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与商鞅哪个更贤明?赐予和回赐哪个更富有?这两句进一步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关注和反思。
    第十八九句“多少穷乌纱,皆被子曰误”,“多少”表示数量之多,“乌纱帽”是古代官员的标志物,这里指官职。许多贫穷的官员都是被孔子的言论误导了人生的道路,失去了真正的幸福和成功。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世俗之人们往往过于迷信和盲从儒家学说,从而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和失败。
    整首诗通过对尊经阁、鲁儒、商人、孔子等人的形象描绘和对比,揭示了世俗之人们盲目追求名利、追逐金钱财富、崇尚儒学、争权夺利的丑恶行径,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人们的不满与鄙视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智慧、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