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二三月,客行常逾质。
问我亦不知,奔波为何物。
越鸟也嘲人,解问爹归弗。
爹岂不思𡹙,山淫成痼疾。
百里一名山,一山须十日。
东南半壁地,十分未了一。
云霞朝到眉,魈鬼夜入室。
遇伴觅定方,逢仙谈飞术。
形体节节劳,心神𦨚般逸。
名胜尚可穷,游子兴难毕。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初春,诗人由睦州(今浙江建德)回杭州,经过于潜县时所作。于潜是浙江的一个古县,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北的千岛湖畔。此诗为纪行之作,全诗以“行”字贯穿,写其游山玩水、观花赏月、访友寻胜的情景和感受。首二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及旅途艰辛。中间六句分别写了沿途所遇:越鸟讥嘲、解问归家之事、爹归之思,以及山中景物与云霞等自然景观。最后四句写山中仙道与游览名胜之乐。

“出门两三月,客行常逾质”(一)。这是说自从离家出外以来,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这期间一直在旅途奔波,行程超过了原定的时间。“出门二三月”中的“二三”指二十或二十八,“月”指一个月,意谓离开家已两三个月了。《汉书·高帝纪》:“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颜师古注:“言关中大饥,故谷价如此。”又《张释之传》:“上使使问状……上曰:‘吾不用公言,反自遣罪。’”李贤注引如氏曰:“不待问而遣罪者,欲其自悔过也。”这里“逾质”,即超过原定的期限。从“出门”、“逾质”可知,诗人在外出途中,由于旅途艰险,耽误了不少时间。

“问我亦不知,奔波为何物。”这是说诗人在外漂泊了这么长时间,但自己对旅途的艰难却一无所知。因为诗人此时身在旅途之中,所以对于自己的行为无法理解,不知道为什么会奔波不已。“何物”,即什么。“何物”在这里是疑问代词,表示“什么东西”。

“越鸟也嘲人,解问爹归弗。(二)”,越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据说它的叫声非常美妙动听。诗人用它来比喻那些善于讥笑别人的人。意思是说,这些人就好像是越鸟那样善于嘲笑和讥评别人。“解问爹(您)归弗?”这是说那些人为什么能够知道“爹(您)”什么时候回家呢?“解”,这里是了解的意思。“爹”,这里是代词,指代作者自己。“弗”,是助词,无义。

“爹岂不思𡹙,山淫成痼疾。(三)”,诗人用“爹”来代替自己。“爹”在这里是一个谦辞用语,表示自己谦逊地称自己。“思𡹙”,即思念家乡。“山淫”是山中的疾病,比喻仕途上的困厄。“成痼疾”,即成为难以摆脱的病痛。这是说,诗人在外面漂泊的时候,常常想着家乡和亲人。他想到自己在外飘泊,不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而是像山中的病人一般,被官场上的纷争困扰着,不能摆脱这种困境。

“百里一名山,一山须十日。(四)”,这句的意思是说,每百里的路就会有一座大山,而要游览一座大山则需要十天的时间。这里的“百里”指的是路的长度,“一名山”指的是一个地名。“须十日”,即需要十天的时间。这是说,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每一百里就会有一座大山,要想游览完这些大山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东南半壁地,十分未了一。(五)”,这句的意思是说,在东南方向的半个中国地区里,有许多值得游览的地方,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游览完。“东南”,指南方。“半壁”,是古人用来比喻国土面积的一种说法,即半个国家。“十分”,是指十分之一。“未了”,是未完成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东南方向的半个中国地区里,有很多地方值得去游览。但是还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去过,因此还没有游览完。

“云霞朝到眉,魈鬼夜入室。”这两句意思是说,清晨时分可以看见云霞挂在眉毛上,晚上可以看到鬼怪在室内活动。这两句中的“云霞”和“魈鬼”都是指自然现象。“霞”是天上的云彩,“霞”在这里是借指云彩。“眉”是人的面部轮廓。这两句中的“云霞”和“魈鬼”,都是指自然界的景象。“魈鬼”,即传说中的鬼怪。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早晨的时候可以看到天空中的云彩挂在眉毛上,而在晚上则可以看到鬼怪在室内活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路上所见的自然景色和所遭遇的怪异现象。

“遇伴觅定方,逢仙谈飞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遇到同伴后会找好伙伴一起行动,遇到神仙会谈论飞剑之类的技术。这两句中的“遇伴”和“仙”都是指人。“定方”和“飞术”都是指某种技艺或者技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旅途中会碰到同伴并一起行动,而遇到神仙后则可以谈论飞剑之类的技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路上所遇到的人物和他所掌握的技能。

整首诗以“行”字贯穿,写出了旅途的艰辛和乐趣。通过诗人的经历和见闻,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