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儒坑尽一身馀,始觉秦家网目疏。
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

经下邳”诗句赏析

李白《经下邳》诗歌鉴赏与解读

  1. 诗歌原文
    诸儒坑尽一身馀,始觉秦家网目疏。
    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
  2. 注释解析
    诸儒:指那些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儒者。
    坑尽一身馀:指儒者们在焚书过程中被全部坑杀殆尽。
    始觉:才意识到。
    秦家:指秦朝朝廷。
    网目疏:比喻秦朝法律过于严苛,对知识分子的束缚太过严厉。
    枉把六经灰火底:指儒者们在焚书过程中被全部毁弃,他们的智慧和知识也随同化为灰烬。
    桥边犹有未烧书:意指尽管儒者们已经被全部焚杀,但仍有书籍保存下来,成为后世的宝贵遗产。
  3. 诗意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秦朝焚书坑儒政策的强烈不满和批评。诗人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揭示了焚书坑儒政策的残酷性和荒谬性。诗中“诸儒坑尽一身馀”形象地描绘了儒者们在焚书过程中被全部坑杀殆尽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对儒家文化的深深热爱和执着追求;而“始觉秦家网目疏”则是诗人对焚书坑儒政策本身的批判,认为这种政策过于苛刻,无法体现真正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诗中的最后两句“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则进一步强调了儒者们虽然已被全部焚杀,但仍有书籍保存下来,成为后世的宝贵遗产。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儒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也暗示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的重视和追求。
  4. 历史文化背景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残酷的统治措施,包括焚书坑儒等。这些政策严重打击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和学术发展,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在诗中,李白通过描述焚书坑儒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一政策的强烈不满和批评。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焚书坑儒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即过于苛刻和不合理。诗中的“桥边犹有未烧书”一句,则暗示了虽然儒者们已被全部焚杀,但仍有书籍保存下来,成为后世的宝贵遗产。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儒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他对于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的重视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