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庙里碑仍在,黄歇坟前客不过。
回首此时空吊古,半江烟雨夕阳多。
【注释】
延陵:春秋时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庙。
黄歇(xì):战国时楚国人,曾为秦昭王上宾,后归楚。
客:指诗人。
吊古:凭吊古迹。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江宁(今南京)登建业城楼观览所见而作。前半篇写景抒情,后半篇则抒发感慨。全诗构思精巧、对仗工稳,意境清旷高远。
开头二句“延陵庙里碑仍在,黄歇坟前客不多”,以“延陵”、“黄歇”二字起兴,点出诗人的题中之意。延陵,即钟山,在南京市东,山上有吴王墓和谢安墓,都是有名的名胜之地。这里,“碑仍在”指的是谢安的《谢太傅诔》,碑文歌颂他“雅道优高,风流之美,宜配天地”。黄歇,战国时楚国人,秦昭王曾以厚礼相待,后又归楚,死后葬于钟山南麓。这里,“黄歇坟前客不多”,说明诗人来此凭吊,已非一日,但“碑”尚存,而“黄歇”墓前却少有人到,这正表明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念与怀古之情。“延陵”与“黄歇”一联,是说,尽管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仍被人们传诵,但他们身后的情况却已大不相同,如今庙碑犹在,而坟前游客寥寥。这两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既有眼前之景,又含想象之词。
三、四句紧接前意,转而抒发感慨:“回首此时空吊古,半江烟雨夕阳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我回头望着眼前的情景,只有一片烟雨蒙蒙的江面笼罩着夕阳余晖。然而,细细品味其意,则又是另一种意思。诗人站在建业城楼上凭栏远眺,眼前的景物,既不是往日的景色,也不是今日的景色。因为“延陵庙里碑仍在,黄歇坟前客不多”,说明此地昔日繁华,今日萧条,物是人非,令人感慨万分。于是,诗人不禁发出感慨:我抬头望去,只见江面上暮霭沉沉,烟雨蒙蒙,一轮夕阳正在缓缓下沉。这一句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衬托出诗人凭栏眺望时的孤寂感和怅惘心情,而且进一步烘托出当时的历史氛围,使诗歌具有一种沉郁苍凉的情调。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构思精巧、对仗工稳、意境清旷高远。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共六十个字。中间两联是律诗的颔、颈两联,分别采用对仗的形式,且对仗十分工稳。如第二句“碑仍在”,“碑”与“客”相对照,“仍在”与“不过”相应,“延陵”与“黄歇”相呼应;第四句“夕阳多”,“夕阳”与“多”相对照,“半江”与“烟雨”相呼应。此外,第三句“回首此时”与第一句“延陵庙里”之间,以及第五句“半江烟雨”与第六句“夕阳多”之间,都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使诗句更加浑成、自然、优美。
此诗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建业(今南京)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延陵庙里的石碑和黄歇墓前的游客所进行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慨叹以及对先贤业绩的怀念之情。诗中虽然只写了几座名胜古迹,但通过这些具体的景物描绘,却能引起读者对于历史长河中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思索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