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潼关烦出将,指挥戎阵静无哗。
秋防帐里陈壶矢,夜逻山前拥鼓笳。
汉阁论功名已重,秦川在望路非赊。
五桥应有山林在,准拟题诗候小车。

【注释】

潼关:今陕西省潼关县。邹指挥:即邹应龙,字公瑾,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及第。历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少卿等职。后升任陕西巡抚。

烦出将:麻烦出征将领。三载:三年。

秋防:秋季防守,指边防。壶矢:箭筒。

夜逻:夜间巡逻。

汉阁:汉中一带的楼阁。功名:指功名事业,也指功业成就。重:大。

秦川:指今陕西省中部。

五桥:长安城西有五座桥,故称。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赴陕西任职期间,诗题中的“潼关”是唐代长安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地,诗人在此送别好友归长安,并抒发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清远,情感真切,是一首赠别佳作。

首联“三载潼关烦出将,指挥戎阵静无哗。”诗人在长安任职三年,又奉命前往潼关。在这三年时间里,他频繁地出使边疆,指挥军阵,平定战乱,使得边关安定下来。这里用“三载”来表示时间之长,突出了诗人对边疆事务的重视和投入;用“烦出将”来形容诗人的职责之重,表现出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静无哗”形容边关的安宁,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整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职责所在,也体现了他对边疆安定的关心之情。

颔联“秋防帐里陈壶矢,夜逻山前拥鼓笳。”描述了诗人在秋天的边关进行防御工作时的情景。诗人在帐内摆放好箭筒和武器,准备随时应对敌人;而在夜晚的时候,他则率领士兵巡逻山岗,吹响战号。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动作描绘出了边关的紧张氛围和诗人的英勇形象。同时,也展现了边疆的自然环境和战争的残酷性。

颈联“汉阁论功名已重,秦川在望路非赊。”这两句诗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认为在汉中一带讨论功名已经非常显赫,而当他站在秦川之上时,却感到道路遥远而漫长。这里的“重”字既表示名声之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自豪感;而“赊”字则表示道路之长,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五桥应有山林在,准拟题诗候小车。”这一句则是一种想象之词。诗人在长安城外有一座名为五桥的桥梁,据说那里应该有山林存在。因此,他在等待朋友乘坐小车经过此地时,准备在那里写下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的“五桥”并非实际存在的桥梁,而是诗人的一种寄托和想象。而“准拟题诗候小车”则表明了诗人期待与朋友相见的心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和对功名事业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