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昭陵莽苍中,孤峰奇峭插秋空。
因山政恐劳民力,琢石何须象战功。
终见兰亭归御府,重闻华衮奠玄宫。
独怜陪葬诸臣在,不使春秋祭祀同。
【注释】
- 昭陵: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
- 仰止:仰望,比喻敬仰。
- 莽苍:草木茂盛的样子。
- 孤峰奇峭:山峰高峻奇特。
- 因山政恐劳民力:因为山势险峻,恐怕劳民伤财。
- 琢石何须象战功:雕刻石像何必要与战争功绩相比呢?
- 终见兰亭归御府:最后终于看见兰亭被运往皇宫了。
- 重闻华衮奠玄宫:多次听见帝王为已故的先人举行盛大的祭典。
- 陪葬诸臣:陪葬于昭陵的大臣们。
- 不使春秋祭祀同:不让他们的后代也能和自己的一样进行春秋祭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于唐玄宗李隆基的昭陵的描写和感慨。诗人通过描绘昭陵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唐朝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首联“仰止昭陵莽苍中,孤峰奇峭插秋空。”描绘了昭陵在秋天的景色,莽苍中孤峰奇峭,犹如插向秋空中的一把剑。诗人以仰止的姿态,表达了对昭陵美景的赞叹和敬仰。
颔联“因山政恐劳民力,琢石何须象战功。”表达了诗人对于修建昭陵过程中可能对百姓造成的影响的关注。诗人认为,既然昭陵是为了纪念先人而建,就不应该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壮观,以免给百姓带来负担。
颈联“终见兰亭归御府,重闻华衮奠玄宫。”则是诗人对于昭陵最终归宿的期待。他希望兰亭能够顺利地被运往皇宫,为皇室成员所享用。同时,他也期待着帝王为先人举行的盛大祭典能够再次响起,让子孙得以缅怀先人的业绩。
尾联“独怜陪葬诸臣在,不使春秋祭祀同。”则是诗人对于陪葬于昭陵的大臣们的同情。他担心这些陪葬大臣们的后代无法享受到与皇帝相同的待遇,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历史的沧桑。
这首诗通过对昭陵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诗中的典故和象征手法也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