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各芬芳,窗前兰与菊。
平生绝荣愿,穷途不须哭。
纵步阱难防,暝投藩易触。
公论需久真,谁畏彤管辱。
三窟讵云安,一枝自堪足。
桃李烂盈门,牛马量以谷。
四海物滔滔,何处刍一束。
浩歌归去来,誓作林下独。
奇巧石为屏,琤琮泉漱玉。
至乐在桑榆,林塘居可卜。
【注释】
感遇:即感事,感慨世事,抒发怀抱。再用:重用。前韵:指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句押韵。春秋各芬芳,窗前兰与菊:春秋两季,兰和菊都散发着芳香。
平生绝荣愿,穷途不须哭:一生中没有荣华富贵的愿望,即使困窘也无需哭泣。
纵步阱难防,暝投藩易触:即使不小心掉入陷阱,在黄昏时被藩篱击中也难以防备。
公论需久真,谁畏彤管辱:公正的议论需要长久的验证,谁敢因红笔书写的文字而感到耻辱?
三窟讵云安,一枝自堪足:即使有三个洞,难道就安全了吗?一枝花足够了。
桃李烂盈门,牛马量以谷:桃花李花盛开满院,可以供牛马吃食。
四海物滔滔,何处刍一束:整个四海都在动荡之中,哪里还能找到一捆草料呢?
浩歌归去来,誓作林下独:放声高歌回去吧,发誓要做一个隐士。
奇巧石为屏,琤琮泉漱玉:奇特精巧的石头作为屏障,泉水潺潺如玉般清亮。
至乐在桑榆,林塘居可卜:最快乐的时刻在于晚年,住在林荫小塘边是很好的选择。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隐退归田之志的五言律诗。
起联“春秋各芬芳,窗前兰与菊”,开篇点明季节:春有百花,秋有硕果,四季皆有芬芳之花香;再以窗外景物衬托心境,窗前的兰花与菊花,都是诗人所钟爱的。“窗”字点明地点,诗人身在何处呢?正是在一间窗前有兰有菊的房间之内。“平生绝荣愿”,“平生”二字表明诗人一生的志向就是远离尘世纷争,过一种隐居生活。“荣”字则说明他一生所向往的就是“无荣”的生活。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暗含深沉的哲理,它表达了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接下来两句:“穷途不须哭”,“穷途”二字,道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不须”二字,表明了诗人对这种不满的态度,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沮丧、悲伤,而是坦然处之。
中间四联,诗人进一步抒写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之情。“纵步阱难防”,“纵步”二字,写出了作者在官场中虽然小心翼翼却仍难免陷于困境的无奈之感,“阱难防”三个字,更把那种身不由己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暝投藩易触”,傍晚时分,当作者从官衙回到家里时,却容易受到藩篱的袭击。“暝投藩易触”既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又暗示了环境的恶劣。这两句诗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恐惧。
诗人又进一步抒写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公论需久真,谁畏彤管辱”,“公论”,指的是公正的议论或评价。“久真”,意味着这种议论需要长久才能证明其正确性,也就是说,要想得到公正的评价,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考验的。“彤管”,指的是古代书写用的红色笔管,这里用作比喻,暗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谁畏彤管辱”一句,表明了即使是有权有势的人也不敢轻易诋毁正直的人。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作者对权势者的蔑视,又流露出他对自己清白的自信和自豪。
最后两句,诗人以退隐为归宿。“三窟讵云安”,“三窟”指的是三个地方,用来比喻隐居之所。“讵云”是岂敢之意,“安”字则表示安全、安定。“三窟讵云安”表明了诗人认为隐居并不是真正的安全之处,只是暂时躲避罢了。“一枝自堪足”,“一枝”,指的是一株植物,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处境或境遇。“自堪足”表示足以自慰、自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自豪之情。
尾联“桃李烂盈门,牛马量以谷”,描绘了一幅丰收的景象:庭院内桃杏梨枣等果树挂满了果实,足以供牛马食用;庭院外牛羊成群,人们辛勤耕作,收获颇丰。这两句诗既描绘了丰收的美好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于勤劳劳作的人们的赞美之情。“四海物滔滔,何处刍一束”,意思是说四海之内都处于动乱之中,哪里还会有一捆干草呢?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动乱社会的忧虑之情,而且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动乱的社会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全诗以抒发隐退归田之志为主题,通过对春天美景、隐居生活、官场生活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富有智慧、敢于挑战权威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