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丽卉斗猩红,净土门传到此中。
欲供如来嫌色重,谓藏宣圣讶枝同。
叶深似有慈云拥,蕊坼偏惊慧日烘。
赏玩何妨三宿恋,只愁烧破太虚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咏物诗。全诗通过对佛桑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净土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句“南无丽卉斗猩红”中,“南无”是梵语,意为向释迦牟尼佛祈祷,表达敬意;“丽卉”指的是艳丽的花卉,这里指佛桑花;“斗猩红”形容佛桑花鲜艳如猩红色。这句诗通过比喻,将佛桑花比作艳丽的花卉,强调其美丽动人。
第二句“净土门传到此中”中,“净土门”指的是佛教中清净、庄严的地方,这里指佛教修行的境界;“此中”指的是佛桑花所处的环境。这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净土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句“欲供如来嫌色重”,这句诗通过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佛桑花颜色沉重的不满,暗示了他对佛教中过于注重外在形象的看法的不满。
第四句“谓藏宣圣讶枝同”,这句诗通过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佛桑花与宣圣(孔子)相似的感慨,暗示了他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第五句“叶深似有慈云拥,蕊坼偏惊慧日烘”,这句诗通过描绘佛桑花的叶子和花朵,表达了诗人对佛桑花的赞美之情。其中,“慈云拥”形容叶子深厚,象征着佛桑花的生命力和坚韧;“慧日烘”形容花朵绽放时的美丽景象,象征着佛桑花的智慧和光明。
第六句“赏玩何妨三宿恋,只愁烧破太虚空”,这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佛桑花的喜爱和留恋,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佛教修行的担忧和不安。其中,“三宿恋”指的是对佛桑花的喜爱和留恋;“太虚空”指的是佛教中的无边无际、超越一切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佛桑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净土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佛桑花与佛教文化的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的思考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