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晓来霁,便若物候好。
碧沾山觜岚,翠润溪脚草。
无心乍卷云,有时忽啼鸟。
蚕眠桑子肥,麦熟雉儿饱。
舂响烟外村,渔唱芦中岛。
扶筇偶出门,遥光澹渺渺。

【注释】

霁:雨止天晴。

觜:山的尖端。

翠润:绿色滋润。草。

无心乍卷云:无心忽然间云散。

啼鸟:鸟鸣。

蚕眠桑子肥:蚕在吐丝,桑叶肥美。

雉儿饱:野鸡吃饱了。

舂(chōng)响:杵声,捣米声。

烟外村:炊烟缭绕的村庄。

渔唱芦中岛:渔船在芦苇丛中发出悠扬的歌声。

扶筇(qiāng):扶竹杖。筇,竹子。

【赏析】

此诗写山居之乐,清新自然。全诗四句一韵,首二句写山中晴好气候;三、四句写山中的景色;五、六句写山中的物候;七、八句写山村生活。语言清丽自然,如行云流水。

“积雨晓来霁”,说明天气转晴,这是诗人所希望的。“便若物候好”,进一步点明天气晴好,是物候良好的原因。“霁”字写出了天气的变化。

“碧沾山觜岚”,说山中云雾缭绕,山色苍翠欲滴。“碧沾”,写山上的雾气和水珠,“沾”,沾润。“山觜”,山峰上端。“岚”为深山中的云雾,亦称“山气”。这两句写景,写山中雾气弥漫。“岚”字用得极工,既写出了山的气势,又写出了山的阴森之气。

“翠润溪脚草”,写山中溪水的两岸草色青葱润泽。 “翠润”,指草木的颜色绿润。“溪脚”,指溪水中流的岸边。“草”,指草木。这两句写山中溪岸的景物。“涧底松声长”,涧底松树的声音长而悠远,写出了山中静谧的氛围。“涧底”,指山涧之中。“松声”,指松涛之声。“长”,声音悠远。这两句写山中幽静的氛围。

“无心乍卷云”,意思是无心时云彩忽然卷起,描写了山中云霞变幻的奇观。“无心”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时指偶然、随意,形容闲适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乍卷云”,云层突然被风吹散的情景。“卷”,卷起。这两句写山中云霞变幻的景象。

“有时忽啼鸟”,意思是有时候忽然听到鸟儿啼叫,表现出山中生机盎然的特点。“啼鸟”,指鸟儿的啼叫声,这里指山中的各种鸟兽。诗人通过描写鸟儿啼叫,来表现山中的生机和活力。这两句写山中生机盎然的特点。

“蚕眠桑子肥”,意思是蚕在桑树上安睡,桑叶肥美,写出了山中养蚕的适宜之地。“蚕眠”,指养蚕时蚕儿休息的状态。“桑子”,桑树的种子或桑叶。“肥,指桑叶肥厚。这两句写山中养蚕的适宜之地及其物候特点。

“麦熟雉儿饱”,意思是麦子成熟,野鸡吃饱,描绘出丰收景象。“雉儿”,一种野鸡,又称“山鸡”。这两句写山中丰收的景象。

“舂响烟外村”,意思是村里传来舂米的响声,表明村民正在忙碌着收获。“舂”,指石臼里用杵击打粮食使谷壳脱落的过程,也可泛指捣米、舂米。“响”,指声音。“烟外村”,指村子的外面,烟雾缭绕的地方。这两句写村边繁忙的景象。

“渔唱芦中岛”,意思是渔船在芦草丛生的江中小岛上发出悠扬的歌声。“渔”,指渔民。“唱”,指唱歌。“芦中岛”,指生长芦苇的小岛。这两句写渔民们劳动的场景。

“扶筇偶出门”,“扶筇”意为扶竹杖,表示诗人偶尔出门散步。“筇”,竹杖。“偶”,偶尔、偶然,表示诗人偶尔外出走走。这两句写诗人偶尔散步的情状。“遥光澹渺渺”,意思是远处的景色模糊朦胧,给人留下了无穷想象空间。“遥光”,远处的光影。“澹”,模糊。“渺渺”,指远处模糊不清的样子。这两句写远眺景色的朦胧美景。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宁静,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