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君两上黄金台,车轮马足奔如雷。
亦有笙歌沸日夜,笑语各出争喧豗。
胡为作此听秋轴,上有萧萧万竿竹。
化机不露斧凿痕,虚籁半杂钧天曲。
过君听此不听彼,城市山林信斯语。
灵台湛湛涵清秋,直与此君作宾主。
乃知心静听亦静,群物纷纷由我定。
人间无处无秋声,我亦从之静中听。
【注释】
过君两上黄金台:指经过两次的金门应试而未中。
车轮马足奔如雷:形容车马奔驰声如雷鸣,形容车马疾驶。
笙歌沸日夜:笙箫乐器声音喧嚷,昼夜不息。
胡为作此听秋轴:为什么专门来听秋天的乐轴?
化机不露斧凿痕:造化的机巧自然无斧凿痕迹。
虚籁半杂钧天曲:虚无缥缈之音响仿佛是天上仙乐的一部分。
直与此君作宾主:直接与这位君子成为宾客和主人。
湛湛涵清秋:清澈的秋水深不可测。
乃知心静听亦静:才知道心静下来,听万物声音也能静下来。
群物纷纷由我定:各种事物纷乱无序,都取决于我的心性。
人间无处无秋声:人世间无处不有秋天的声音。
我亦从之静中听:我也要静下心来聆听其中的道理。
【赏析】
这首《题过廷章听秋卷》写于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一〇八二年)作者任徐州通判时。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的两年多时间里写了近两百篇诗文,其中不乏咏物寄情之作。
首联“过君两上黄金台,车轮马足奔如雷”,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经过两次考试未得志的愤懑之情,同时以黄金台比喻仕途,也暗含对官场的不满。
颔联“亦有笙歌沸日夜,笑语各出争喧豗”,描绘了官场应酬热闹非凡的景象。诗人用“笙歌沸日夜”形容宴会上的喧闹气氛,用“笑语各出争喧豗”形容人们互相攀比、争名夺利的丑态,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风气的厌恶之情。
颈联“胡为作此听秋轴,上有萧萧万竿竹”,诗人以秋风中的万竿竹为喻,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厌倦之意。同时,他也在暗示自己虽然身处官场,但却如同在竹林中一般超然独立,不受世俗束缚。
尾联“化机不露斧凿痕,虚籁半杂钧天曲”两句,诗人以造化之功自然无迹,比喻自己的内心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暗指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如同天上的乐曲一样纷繁芜杂。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在官场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和厌恶之情。同时,它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