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籁溪边寂,泉声枕上通。
急来知带雨,远至想随风。
宛转危桥下,清凄乱石中。
拂琴聊一曲,流水调堪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涵虚阁四咏·听泉》。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众籁溪边寂,泉声枕上通。
  2. 急来知带雨,远至想随风。
  3. 宛转危桥下,清凄乱石中。
  4. 拂琴聊一曲,流水调堪同。

接下来是对每一句的具体释义和赏析:

  1. 众籁溪边寂,泉声枕上通。
  • “众籁”指的是各种声响,如风声、鸟鸣等。
  • “溪边寂”描绘出一幅溪水旁静谧无声的景象。
  • “泉声枕上通”则形容泉水在枕头上回荡的声音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仿佛声音穿透了空间。
  1. 急来知带雨,远至想随风。
  • “急来”指泉水突然涌出时的情景,给人一种急迫的感觉。
  • “带雨”形容雨水随泉水一起流淌,增添了一丝湿润的气息。
  • “远至想随风”表达了泉水流淌的距离感,仿佛能随风飘到远方。
  1. 宛转危桥下,清凄乱石中。
  • “宛转”形容水流曲折蜿蜒的样子。
  • “危桥”可能指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桥,给人以险峻之感。
  • “清凄”形容水中石头的清澈透明以及周围环境的凄凉。
  • “乱石中”可能是指水流冲击到乱石堆中,产生激荡的波纹。
  1. 拂琴聊一曲,流水调堪同。
  • “拂琴”意味着用手指轻轻拨动琴弦,可能是在欣赏或演奏音乐。
  • “流水调”指的是模仿水流动的声音,可能是在模拟自然界的水声。
  • “堪同”表示两者(琴音与水声)可以相互媲美或和谐一致。

综合以上分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泉水在溪边、枕头上的回响以及流经危桥和乱石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生动。诗人巧妙地运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整首诗既富有诗意又不失哲理,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受,传达出对大自然深深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