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舆冲晓作山游,黄叶迎风面面秋。
过眼飞云应我笑,隔林啼鸟向人留。
石阶竹迸苔痕破,玉井龙归雨气收。
谩简禹书寻往迹,茫茫何处是江流。
【注释】
肩舆:轿子。冲晓:拂晓。
黄叶:指树叶由绿变黄。
过眼:转眼之间。飞云:指天空飘浮的云气。应我笑:指天边飞过的白云好似在笑我一样。
隔林:隔着树林,这里指山中。啼鸟:小鸟在树上啼叫。向人留:好像在挽留行人。
竹迸:指竹笋长出了地面。苔痕破:长出新芽的竹笋把石头上的苔藓都挤破了。玉井龙归:指井水涨起。
禹书:指《史记·夏本纪》中的《禹贡》。寻往迹:追寻古代大禹治水的足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大伾山所作。全诗写登山所见之景及所感之情,首联写日出时登山的情景,颔联写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颈联写山上所见的景致,尾联抒发作者对历史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思古之情。
“肩舆冲晓作山游”,这是说诗人一大早就坐上轿子去登山。“黄叶迎风面面秋”,这是说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照射到树叶上,树叶被照得发黄了,一阵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是在告诉人们,秋天到了!“过眼飞云应我笑,隔林啼鸟向人留。”这是写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色而产生联想。这里的“过眼”一词用得很好,它的意思是“转眼间”,也就是说,诗人一眨眼之间,就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他好像看到了那蓝天上飘浮着的白云,仿佛在对他笑着,好像看到了那山里树上的小鸟儿,它们在向行人打招呼,好像在留住行人似的。这两句写得很有诗意,很能表现诗人那种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心情。
接下来两句“石阶竹迸苔痕破,玉井龙归雨气收”。这是写山上的景致。石阶上的竹子长得又高又密,长出了地面,连石阶上的石板也被竹笋给顶破了,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井水涨起来了,雨水把石井里的泥土冲刷干净了,露出了井底,这是一幅清新的画面。在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观察得很细致,描写得很具体,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两句“谩简禹书寻往迹,茫茫何处是江流?”是诗人抒发自己对于历史的看法和感受。这里的“禹书”指的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的记录。“漫简”就是随便翻看一下的意思。“江流”即长江。这是说,他随便翻看一下大禹治水的记录,但是长江的水究竟在哪里呢?这是诗人的一种感叹。这一句也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