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检藏丹室,瑶台插上方。
攀崖入龙峪,穿径绕羊肠。
石险形疑坠,泉流势欲翔。
未明登日观,仿佛见扶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以及重要信息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即可.

“玉检藏丹室,瑶台插上方”:玉简藏在丹室,瑶台插着方天画地的柱子.玉简是帝王藏书的地方;“丹室”,古代帝王读书处.“瑶台”,即玉阶.这里指宫殿,“插方天”指直插云霄.“方”,一作“上”,都是形容其高耸入云.

“攀崖入龙峪,穿径绕羊肠”:攀登着山崖深入到龙峪,穿过弯曲的小路绕过了羊肠.“攀崖”,攀援岩石的险峻之处;“入龙峪”指进入峡谷之中.“羊肠”指曲折回环的道路.

“石险形疑坠,泉流势欲翔”:山岩陡峭,石头好像要坠落下来似的;泉水奔流,仿佛要飞腾起来似的.“石险”,形容地势陡峻.“形疑坠”指山岩好像要坠落下来.“势欲翔”指泉水奔流的样子好像要飞腾而起.

“未明登日观,仿佛见扶桑”:天色微明时登上日观峰顶,仿佛看到了东方升起的太阳.“扶桑”传说为太阳所出之地,这里泛指东边.

【答案】

译文:

玉石制成的简册收藏在深宫内,玉阶上插着直插云天的柱子.攀援着危岩走入龙峪,穿越着曲折的山路绕过羊肠.

石壁峭立好像要坠落,山泉奔流仿佛要飞翔.天色将明时登上日观峰顶,仿佛看见东边升起了一轮红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泰山时所作.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山所见,先写登山之始,后写登山之终,层次分明.首句中“玉”“丹”二字,用得极为贴切,写出了山峰之美,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泰山的崇敬之情.次句写登山之始,“插”字用得生动形象,写出了山之高耸入云,令人望而生畏.第三句写登山之后,“穿”字则表现了山间曲径幽深难辨的特点.四、五两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泰山之雄奇险峻.“石险”“形疑坠”,既突出了山之高大险峻,又表现了诗人面对如此景象时的惊惧心理,“泉流势欲翔”,则写出了山间清泉激流奔腾、气势浩荡的景象.最后一句写日出时的景象,以景结情,使全诗戛然而止而余韵不绝.

这首诗是一首纪游诗,但并非单纯的纪游之作,而是借登泰山这一壮举来抒发作者的胸怀.前四句极力渲染泰山的高峻与险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后两联则写泰山风光的雄伟壮观,表现出作者的豪迈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