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湖山十万师,将军无日不衔卮。
论文也合孙吴法,讲武偏宜王谢姿。
儒雅味如扬子水,英雄泪尽岳侯祠。
凭君欲吊周公瑾,白下丰标赤壁诗。

【注释】

凭吊:凭藉吊唁,对死者的哀悼。

一队湖山十万师:指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十万师,指十万军队。湖山,指东吴的山水。

将军无日不衔卮(zhī):指周瑜每日饮酒,以酒解愁。卮,一种古代盛酒器。衔,含在嘴里不停地吃。

孙吴法:指兵法中的阵法。三国时孙吴善于使用奇兵,所以称兵法为孙吴法。

王谢姿:指东晋王羲之、谢安等名士风度和才学。

扬子水:指扬雄《太玄经》,扬雄是西汉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辞锋犀利。

岳侯祠:指西晋名将岳飞祠。

白下丰标:指赤壁之战时曹操的战船多而壮美,犹如白鹭的羽毛丰满。丰标,高耸的样子。

【赏析】

这首七绝,作者通过写孙权与周瑜、曹操与曹丕的对比,赞美了孙权、周瑜和曹操、曹丕各自的英雄事迹和卓越才能。诗人运用丰富的典故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两位历史人物不同的特点和成就。此诗用典丰富,语言精炼,意境开阔,富有文采。

首联写孙权、周瑜和曹操、曹丕的不同。“一队湖山十万师”,写孙权的江东小霸王;“将军无日不衔卮”,“讲武偏宜王谢姿”,写周瑜才华横溢、气宇轩昂;“英雄泪尽岳侯祠”,“儒雅味如扬子水”,分别写曹操、曹丕的儒雅和英雄气概。这三句诗中,“湖山”、“衔卮”、“王谢”都是借喻。“湖山”借喻孙权的江东基业,暗指孙权能坐拥江山,但胸无大志,没有远大的抱负。“衔卮”暗指周瑜饮酒解愁,借喻其才华横溢但缺少作为。“王谢”暗指东晋名士,借喻曹操的儒雅,而曹操虽然有儒雅的气质,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儒雅的真正含义。三句诗中,“湖山”、“衔卮”、“王谢”都是借喻。

颔联进一步写孙权、周瑜和曹操、曹丕的不同。“论文也合孙吴法”,“讲武偏宜王谢姿”,写孙权、周瑜、曹操、曹丕各自擅长的学问和武艺,都各有千秋。这两句中,“论文”、“讲武”、“孙吴法”、“王谢姿”都是借喻。“论文”暗指孙权的江东基业,暗指孙权能坐拥天下却无法治理国家。“讲武”暗指周瑜的英武之才,借喻其虽英勇善战但却缺乏政治远见。“孙吴法”和“王谢姿”都是借喻。“孙吴法”暗指孙权擅长用兵,而曹操虽然也有用兵之才,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用兵之道。“王谢姿”暗指曹操虽然有儒雅的气质,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儒雅的真正含义。

颈联进一步写孙权、周瑜和曹操、曹丕的不同。“儒雅味如扬子水,英雄泪尽岳侯祠”,写孙权、周瑜、曹操、曹丕各自的气质和才情。这两句中,“儒雅”、“扬子水”、“英雄”都是借喻。“儒雅”暗指东晋名士的风度和才学,而孙权虽然有儒家的气质,但没有真正的才学。“扬子水”暗指扬雄《太玄经》的文章,而孙权虽然有文才,但并没有真正的学问。“英雄”暗指岳飞的英勇,而曹丕虽然有英雄的气概,但没有真正的才学。这两句中,“儒雅”、“扬子水”、“英雄”都是借喻。

尾联进一步写孙权、周瑜和曹操、曹丕的不同。“凭君欲吊周公瑾,白下丰标赤壁诗”,写孙权、周瑜和曹操、曹丕各自的功绩和贡献。这两句中,“周公瑾”、“白下丰标赤壁诗”都是借喻。“周公瑾”暗指周瑜,借喻其英勇善战却缺乏政治远见。“白下丰标赤壁诗”暗指曹操,借喻其在赤壁之战中的胜利以及后来的霸业,同时也暗指其一生功业辉煌。这两句中,“周公瑾”、“白下丰标赤壁诗”都是借喻。

这首诗通过写孙权、周瑜和曹操、曹丕的不同,表达了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手法,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