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襟似欲叩天关,呼我何堪住世间。
乍识更生名是向,因知元结字为山。
此时申甫藩宣降,他日云亭封禅还。
一自华封三祝后,高山遮矣迥难攀。
【注释】
豪襟:意气豪迈的襟怀。叩天关:比喻冲破重重阻碍。呼我:使我,即“唤我”的意思。何堪:不能承受,无法容忍。更生名是向:重新得到名誉,是向着什么?向,指代朝廷。因知元结字为山:知道元结的字是“山”。元结,唐代诗人,有《元次山集》。申甫:申公(申伯),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后为楚宣王所杀,申伯的后代在汉代被封为侯国,名为申城。宣降:宣王的封地,即申城。云亭:地名,具体地点不详。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的隆重典礼,这里指称帝。一自:从今以后。高山遮矣迥难攀:高山高耸入云,难以登攀,形容仕途艰难。
【赏析】
此诗题下原注:“赠祝华封更号东岱,其二。”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赠与祝华封。祝华封,生平事迹不详,但根据其诗作看,他应该是一位有志于建功立业,而不得志的士人。诗中流露出一种对前途的忧虑之情。
首句“豪襟似欲叩天关”,豪情壮志,似乎要直闯皇门。这既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与傲岸,也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向往和追求。然而,诗人又感叹道:“呼我何堪住世间”,这种豪情壮志却无法在尘世中得到实现。
颔联“乍识更生名是向,因知元结字为山”承接首句而来。诗人此时才真正认识到,原来自己的名字已经传遍天下。而元结的字“山”则暗示了他在仕途中的坎坷。诗人用“更生名是向”来形容自己重新获得名誉的过程;而“因知元结字为山”则表示自己深知元结的字是“山”,这也许是因为诗人曾见过元结的字。
颈联“此时申甫藩宣降,他日云亭封禅还”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解释。诗人此时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他得到了朝廷的提拔,成为了一名诸侯。他曾经预言过自己将来会被封为皇帝,并希望在封禅大典上再见到元结。然而,诗人又感叹道:“一自华封三祝后,高山遮矣迥难攀。”自从祝华封多次受到皇帝的祝福之后,他就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顺利地进入朝廷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艰难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最后一句“高山遮矣迥难攀”,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的无奈和绝望。这里的“高山”比喻官场的高墙,象征着仕途中的艰难与险阻。诗人用“迥难攀”来形容自己无法轻易地攀登到这个高峰,这既表达了他对仕途的无奈和失望,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期待。诗人虽然有着豪情壮志,但现实的困境却使他感到无比沉重。然而,正是这种困境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