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则凶家国,愁吟琐尾诗。
谨循黄帝令,虔祷郑侨祠。
硩镞无专职,率更反得移。
赐羹亦打草,胡不深长思。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题为“赋得古迹送王十二曹璩之江左”。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见则凶家国,愁吟琐尾诗。
注释:“见”指看到某种迹象或情况,在这里特指看到某种不吉利的迹象或情况。“凶家国”指的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状态。“愁吟”是指因忧愁而吟诵诗歌。“琐尾诗”可能指的是一些琐碎的、没有意义的诗歌,或者是那些充满哀怨和愁绪的诗篇。谨循黄帝令,虔祷郑侨祠。
注释:“谨循黄帝令”指的是严格按照古代黄帝的命令行事。“黄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他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的许多命令被视为神圣不可违背的准则。“虔祷郑侨祠”指的是虔诚地祈祷郑侨的祠堂,郑侨可能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或者是一个被尊崇的神祇。硩镞无专职,率更反得移。
注释:“硩镞”可能是指锋利的箭头或者其他尖锐的物品。“专职”指的是特定的职务或职责。“率更”可能是指一个官职或职位的名称。“反得移”可能指的是突然改变方向或者位置。赐羹亦打草,胡不深长思。
注释:“赐羹亦打草”可能是指得到赏赐时也要像打草一样小心谨慎。“打草”在古代汉语中可能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打草作为燃料,另一方面也可能指的是警惕和小心地对待事物。“胡不深长思”可能是指为什么不深入思考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呢?这里的“不深长思”可能表达了一种遗憾或者无奈的情绪。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古代传说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传达了对于国家安危和社会动荡的忧虑和担忧。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凶家国”和“愁吟琐尾诗”,以及“赐羹亦打草”,都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