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把金针事老瞒,千年荒冢朔风寒。
从来枉却陈琳檄,到底西陵泪不干。
“徒把金针事老瞒,千年荒冢朔风寒。” 这两句诗描绘了华佗的墓地荒凉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思考。下面将详细探讨诗句的含义、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诗句原文及翻译:
徒把金针事老瞒,千年荒冢朔风寒。
从来枉却陈琳檄,到底西陵泪不干。
- 徒把金针事老瞒:这里“金针”可能指医术高超、能医百病的良药,而“老瞒”则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用“徒把金针”比喻即使有医治天下苍生的医术,也只能徒劳无功,无法挽回曹操的死亡。
- 千年荒冢朔风寒:描述了华佗墓所在之地的荒凉,以及冬季刺骨的北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 从来枉却陈琳檄:陈琳是三国时期的一名著名文官,此处“枉却陈琳檄”可能是说在历史上,尽管有人曾试图通过言辞来指责或讨伐曹操(“老瞒”),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什么,或者说这些努力未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 到底西陵泪不干:这里的“西陵”可能是一个代称,意指与曹操有关的地点。“泪不干”则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哀愁和不舍,可能是对曹操一生功过是非的一种感慨。
赏析:
胡俨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华佗作为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术和贡献值得世人铭记。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卓越的才华和成就,也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创作背景方面,胡俨生活在明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经常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反映现实社会和政治问题。华佗的形象和经历成为了胡俨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对象。
胡俨的《徐州十二咏其三华佗墓》不仅是对一位古代医学家的纪念,也是对历史、人性和生命意义的哲学探索。通过对华佗墓的描述和对其生平的评价,胡俨展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深厚造诣以及对历史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