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桥犯玉辂,入庙窃珍环。
释之自守法,抗节为平反。
匪无尚方剑,三尺授奚愆。
张汤视意旨,何啻鸾与鹯。
矫矫安陵柏,异代同勉旃。
【注释】
议狱诗 其九:议论刑法之典。
从桥犯玉辂(lù),入庙窃珍环(yuàn):指张汤受武帝宠幸的李夫人之兄李延年教唆,私通武帝,并盗取汉武帝御用的“钩弋夫人”金缕玉衣,后被逮捕下狱。按《汉书·张汤传》,张汤因“知安陵侯事”,而“坐事免”。
释之自守法:即张汤。
抗节为平反:张汤在狱中坚持依法办事,使案件得到公正处理。
匪无尚方剑:尚方(古代宫廷中制造武器的官署),有铸剑之权,故称尚方剑。此处借指皇帝的命令。
三尺授奚愆(qiān):据《汉书.酷吏传》:张汤治禁网,多所恩惠,及为大司农,案律令事宜,有所平决疑难,与赵禹等共奏不避贵戚,上乃复封禹为博平侯,汤为杜康侯,皆食邑三千户。
张汤视意旨(yìzhǐ):张汤根据皇帝的意图办事。
何啻(chì):不只是。鸾、鹯(zhān):两种善斗的鸟。
矫矫(jiǎo):刚直的样子。
安陵柏:汉文帝时,安陵侯曹寿曾为丞相萧何作相府柱下之材。此指正直之士。勉旃(qiān):勉力为之。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的开头四句写张汤受宠幸,私结李夫人之兄李延年。李延年教唆张汤盗窃汉武帝的“钩弋夫人金缕玉衣”,张汤被捕,按罪该杀,但因他受武帝宠信,所以最终得以减死论处,贬为平民,流放敦煌。这四句诗,概括了诗人目睹的历史事实,对当时社会风气表示愤慨;同时又表明了自己对张汤的看法:张汤虽有罪,却蒙宠遇,终得不死,实属侥幸。
中间四句写张汤为平反,坚持依法办事。张汤为人刚正廉明,为政清廉。他虽为大司农,却能“案律令事宜”,“有所平决疑难”,不受任何人的干扰。这种精神,正是汉代法家思想的体现。
最后四句写张汤执法无私,忠于职守。张汤为相,“案其奸利,出财物佐贫民”,深得人民爱戴。他死后,“天下莫不咸称神明”。这两句诗赞扬张汤的政绩卓著,功高德厚。
这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抒发了对正直之士的崇敬之情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它既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又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倾向。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